抓改革,凝心聚力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20.12.2016  11:33

抓改革,凝心聚力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齐头并进 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是党中央规划的改革路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心,敢向税收领域多年积弊亮剑开刀,精准施策,全面发力,齐头突破,纵深推进。

 

“三合”推动国地税合作进入新境界

●全国国地税机关互派干部13928名,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9151个,共设联合办税窗口超过3.55万个

●全国国地税机关共同确定联合稽查对象15378户,联合进户检查14834户,占比超过96%

●全国国地税机关共享信息244亿条,通过比对增加税收收入569.69亿元

      1994年确立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经过20多年的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存在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和办税不够便利,纳税人办税“两头跑”、国地税“两头查”等问题。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明了解决路径,即在坚持国税、地税机构分设的基础上,完善现行征管体制,进一步“分好工”“服好务”“管好税”“合好作”“治好队”“聚好力”。国地税合作,成为2016年税收高频热词。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出台10多份制度文件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和信息高度聚合;持续升级《国税、地税合作工作规范》,列明51项合作内容,将合作事项固化到税收征管业务信息系统——金税三期工程之中;编制50万字的《国税地税合作业务指南》,推动国地税合作形成“1+1>2”的增值效应。

      “服务深度融合”是方便纳税人的最佳切入点。各地采取国税局、地税局互设窗口、共建办税服务厅和共驻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构建“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逐步实现纳税人“进一个厅、到一个窗、上一个网、办两家事”。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级国税局、地税局互派干部13928名;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9151个,超过总数的七成,同比增长83%;共设联合办税窗口总量超过3.55万个;31个省份开展线上联办,16个省份联合提供移动办税服务。

      “执法适度整合”是解决“多头查”问题的制胜一招。各地国税局、地税局通过联合确定稽查对象、联合进户执法检查和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18项具体措施,减少对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仅今年1月~10月,国地税就共同确定联合稽查对象15378户,联合进户检查14834户,占比超过96%。

      “信息高度聚合”是升级税收治理能力的关键一步。依托金税三期工程,共享应用双方内部涉税信息,联合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共同开展风险识别分析、经济税收分析和协同监督管理,推动税收管理方式由“以票控税”向“合作管税”“信息管税”转变。今年前11个月,全国税务系统国地税机关共享信息244亿条,一方面,夯实了国地税合作信息基础,有效解决纳税人资料重复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比对增加税收收入569.69亿元,堵漏增收成效明显。

      国税、地税相互委托代征,有效加强了地方零散税收和自然人二手房增值税收入的管理。今年前11个月,地税局的6543个办税服务厅和1883个代征点设置2.3万个代征窗口,代征增值税270.16亿元,国税局在代开发票环节代征地方税费310.65亿元。

      “我们举全局之力,倒排工期、有力推进,主动向国税机关移交税务电子档案数据,严格按照营改增时点和标准,做到一户不差、一页不丢、一天不误!”北京市地税局局长杨志强的承诺掷地有声,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为国地税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国税、地税“明确职责、深度合作、一体建设”的生动格局正加速形成。

 

便利化改革推动纳税服务踏上新征程

●70%以上事项可即时办结,报送资料减少40%,报送环节压缩60%,办理时限缩减50%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和执法一把尺子

●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税,有网即可办税

      便利办税是老百姓最切实的期盼。

      围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这一目标,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意见,推出10类31项便民办税举措,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多头跑、纳税成本较高等问题,打响了改革的“当头炮”。

      目前,简并申报缴税次数、推出二维码一次性告知等30多项成熟经验已在全国推开。同城通办、省内通办、无纸化办税和免填单服务等措施的集中落地,让服务更规范、办税更便利。各地税务机关累计推出19项3737条办税便利化措施,持续提速纳税服务。如今,70%以上事项可即时办结,报送资料减少40%,报送环节压缩60%,办理时限缩减50%。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由“听得见的纳税服务”提升为“能听、能问、能看、能查、能约、能办”平台。12366上海国际纳税服务中心开通,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河南省国税局倡导“八分钟办税”;重庆市国税局实现纳税申报“九表合一”,有效缩短纳税人申报时间;福建省国税局力创全国办理环节最简,前置条件最少,审批时限最短办税环境;广东省珠海市国税局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纳税便利化指数定位服务需求。

      针对各地办税标准不统一、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深入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实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规范化管理,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和执法一把尺子。

      在推进重大税收改革时纳税服务尤为重要。围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开好票”“报好税”“分析好”“改进好”四个阶段,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四个20条优化纳税服务措施,确保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地生根。

      国家税务总局以“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为指引,热情拥抱“互联网+”的春天,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千方百计推动办税渠道和办税方式多元化,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办税、有网即可办税。北京市国税局微信集群已有逾40万人使用,年点击2000余万次,成为纳税人办税大平台;深圳市国税局电子税务局承担了97%的申报压力,自助办税服务厅覆盖80%办税业务……

      “方便,能上网的地方都可完成有关纳税事宜;便捷,可24小时使用该系统;高效,办税流程操作简单;省力,可减少往返于税务机关时间和费用;安全,不会造成纳税人资料外泄。”中国机械工业第四建设工程公司财务总监张虹一口气说了网上办税五大优点。

      国家税务总局积极构建众包互助平台,发展大众导税员,签订协议开发税务百度专页,上线“互联网+税务”应用广场,供纳税人免费使用。这一系列极具技术含量的措施正在加快推进实现普惠税务、智慧税务的梦想。

 

数据应用推动征管方式实现新转变

●原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57项,调整了23项,仅保留了7项

●重点税源企业每5年轮查一遍

●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已覆盖所有增值税纳税人和所有发票,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加快建立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税收征管体系是提升现代税收治理能力的关键。

      随着纳税人特别是自然人数量不断增加和企业经营多元化、跨区域、国际化的新趋势,传统税收征管方式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逐步显现,转变税收征管方式刻不容缓。

      推动管理重心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是税务机关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放管服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此轮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税务总局大刀阔斧推动简政放权和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如今已取消57项,调整23项,仅保留7项,切实向自身权力开刀,以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

      “放掉该放的,管好该管的,变政府部门‘管得过多’为‘管得更好’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河南省漯河市国税局局长闻传国说。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税务机关逐步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分类分级管理,取代传统“人盯户”“票管税”的人海战术,抓好事中事后管理。同时,推行纳税人自主申报,全面还权还责于纳税人。完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防范税收流失。

      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人按规模和行业对自然人按收入和资产分类管理,运用大数据比对纳税申报,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风险提示、约谈评估和税务稽查等差别化应对,集中优势兵力打好高风险事项应对攻坚战。

      经济发达省份因人少事多矛盾突出,成为事中事后分类管理的“先行军”,尝到了“人算”不如“云算”的甜头。江苏省国税局取消税管员制度,研发数据情报管理平台,存储系统内外73个部门290亿条数据,建成包含模型、指标、项目和案例共计731项的风险识别库,自动产生风险信息180多万条,风险应对增收逾260亿元。 深圳市国税局、地税局推行共享跨境税源机制,从第三方机构取得跨境交易信息3万余条,实施风险应对企业128户,仅追补股权转让所得税就达7.12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紧跟云时代步伐,加快信息管税建设。“我们紧跟云时代步伐,积极构建综合税收数据平台,今年前11个月,利用内外部涉税信息增加税收3亿元。”江西省新余市国税局局长闵小姚说。

      在具备一定大数据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推进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改革这场“重头戏”大幕徐徐拉开。国家税务总局打破传统属地管理格局,将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总局和省级税务局集中处理,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等、服务不到位和管理不适应等问题,对占全国税收近40%的1062户大型企业,即“千户集团”的风险分析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税务稽查改革是转变征管方式的一大亮点。国家税务总局建立健全稽查对象和稽查人员“双随机”抽查制度,推行先开展案头风险分析评估再开展定向稽查的精准打击模式,重点税源企业每5年轮查一遍,既让权力不再任性,也把稽查变作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高了精准性和震慑力。 江苏省苏州市国税局创新打造以“调查取证信息化、分析应对专业化、市县稽查一体化”为特征的“智慧税务稽查”体系,税务稽查效能明显提升。

      税务信息化建设也在2016年取得丰硕成果,为强化税收征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已覆盖所有增值税纳税人以及所有发票,能够逐一实时采集、存储、查验和比对发票全要素信息,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逃骗税和腐败行为。全面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形成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运行安全稳定、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突破了区域、部门和行业间信息壁垒,为推进更广范围的税收共治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协同共治推动税收治理开辟新战场

●全国已成立615个公安派驻税务联络办公室

●全国税务机关从32个部门获取涉税信息190多项,增加税收321.7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与28个单位开展纳税信用联合激励,1月~9月各金融机构为9万户守信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00多亿元,同时相关部门联合实施18次失信惩戒措施

●国家税务总局与1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税收合作机制

      “过去受制于信息不通畅,很多案子查不到底,税务机关所掌握的证据、所查实的结果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山东省烟台市国税局局长韩桂锦的一句话道出了心中的无奈。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税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绝非一家之力、一地之功可以完成。加快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是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2016年,税收共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安部派驻国家税务总局联络机制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全国已成立615个公安派驻税务联络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民政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外汇管理局等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信息共享协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中央文明办等28个单位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关于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司法部支持税务公职律师、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信息共享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局面,是共治的应有之义。2016年,全国税务机关从工商、财政、社保和住建等32个部门获取股权转让、财政资金、养老保险金、土地出让、房地产和建设项目等190多项信息,用于税收数据比对。仅国地税就比对共享信息222亿条,增加税收321.7亿元。

      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是共治的重要形式。税务机关为守信企业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在资料报送、发票领用和出口退税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减少税务检查频次或给予一定时期内的免检待遇。

      国家税务总局还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在全国推广“征信互认 银税互动”服务,向守信企业优先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月~9月,金融机构据此对9万户守信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00多亿元。与此同时,进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的当事人,将受到严格的税收管理。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依法联合实施了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禁止参加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阻止出境等18项惩戒,让诚信守法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

      深度参与全球税收治理,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税收关系是国际协同共治的深层内涵。国家税务总局与1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税收合作机制,成功举办税收征管论坛大会,推进执行《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

      未来在全球税收治理中,中国税务将牢固树立大国税务理念,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全球税收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16年12月20日《中国税务报》A2版 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