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界决定教育世界:江苏中小学教师交流热

04.11.2014  11:29

        新华网南京11月4日电(庞雪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党的十八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精神的指导下,2012年,江苏省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今后江苏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总数的15%进行交流。今年9月,教育部也发布《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促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如何以人为本,务实有序地推进县区内教师流动,形成长效机制?如何变“校管”为“县管”,摆脱教师对学校的人身依附?近期,记者走访江苏省内部分地区发现,各地均以地方学校特色出发,以1到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教师流动,掀起了一股“交流热”。这样的流动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师资的均衡分配,更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让其有接触不同学校和学生的机会,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强校教师弱校“轮岗”  “1+X”激活一江春水

        南京市秦淮区是2013年南京市区划调整后组建的新区。当年6月,秦淮区就针对区内25所中小学实施了10个一体化托管办学项目,以强带弱,实现各校师资的流动。“将来,我们将成立本区教师教籍的管理中心,对区内教师实行人事档案统一保管,人事关系统一调配,教师资源统一使用,进修培训统一管理。”秦淮区教育局方言人周锋说。

        双塘小学校长成剑是在“区管校用”试点中“轮岗”校长的一员。试点之前,成剑在南京市一所著名的优质小学——游府西街小学担任副校长,2013年,随着新秦淮区的成立,成剑被调往双塘小学做校长,成了校长教师“轮岗”大潮中的“排头兵”。

        南京市双塘小学1932年建校,13年前就成为一所江苏省实验小学。然而学校多次布局调整之后,在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师资队伍的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让双小一度陷入发展的迷茫期。成剑来到双小,也把游府西街小学的教学经验和思路带到了双小。2014年2月,秦淮区在区内小学启动了“1+X”校本研修项目,游府西街小学成了双塘小学的“领衔学校“,这也使得成剑看到了双小依托名校发展的契机。2014年至今,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5名教师每周到双塘小学进行教学研讨,17名特优教师轮流到双小蹲点,大大提高了双小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双塘小学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2014年5月,在一年级招生过程中,共有625人填写申请单到双小就读,因学校办学规模限制,最终仅满足了185位学生的需求;然而之前,学校最少的一个年级三个班仅83名学生,平均每班仅28人。

        今年,双小的实际入学学区生已多达总数的92.35%,而试点之前,这一数据仅为39.37%。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教好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而‘区管校用’推助我们离这样的理想越来越近。”成剑说。

        教育人才网络双选会:将教师交流推向市场

        今年暑假,苏州市教育局直属的3所小学、17所初中校、9所高中校及3所职业类学校的师资开始后悄悄“流动”起来。9月1日开学,苏州市属中小学中有超350名教师交流轮岗。

        而这场教师交流风潮则始于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才交流双选会,这次双选会也首度将教师交流工作推向了市场。这样的双选会在人才招聘中十分常见,而在教师流动问题上还从未有过使用的先例。据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副书记陈鸿介绍,为了避免相对薄弱学校教师一股脑儿涌向相对优质学校,相关部门规定教师流动鼓励“跨学段”,比如,非小学的教师可以报小学的岗位;同时规定流动之后,教师的编制暂时不变,流动满一年之后如愿意可申请编制调入。

        根据前期的摸底调研,苏州直属学校发布了98个需求岗位,有100多名老师报名参与岗位竞聘,最终有34位老师双选成功。如果说“网络双选会”更多考虑的是老师主体意愿的话,那么此后,教师交流倡导名校师范、干部带头、骨干先行,则更多的是政策引导、激励为主。

        王素华是苏州市24中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也是学校的教导主任。9月1号开始,她申请作为交流教师到苏州的优质学校景范中学工作。“我是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视角上,带着目标和任务去工作。景范中学的分层教学做得很好,我每天都记工作日记,希望把这些好的教学经验学习过来。”王素华说。

        “有些人谈交流色变,而实际上交流真正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在改变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让教育视界决定教育世界。”苏州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处处长徐卫说,“将来,教师交流将会成为常态,而‘县管校用’通俗来讲,就是原来教师管理以学校为单位,现在慢慢变成以教育局为单位,模糊了校际的界限。

        “名师”派往偏远农村  改革农村教师考评机制

        人民小学是淮安市一所“明星学校”,拥有着淮安青浦区三分之一的市级骨干教师,此次教育改革,该校12名市级骨干老师流动到薄弱学校。

        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朱凤春,今年从人民小学交流到全区最偏远的和平镇中心学校电站村教学点。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电站村教学点至办到四年级,村里孩子升学必须到8公里外的镇中心校。

        在泰州,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城西小学的美术老师陈楠做了同样的决定。2009年9月,她主动要求由城西小学调往靖江西来镇土桥小学,并申请永远留在了这所村小。

        而在泰州市,教育局统一规定,每年新招聘的师范生在城里学校工作一年之后必须前往农村支教。

        对待这些前往农村支教的教师,是否会予以政策上的照顾?淮安市清浦区为鼓励教师流动,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0员提升到200院,同时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分别发放岗位津贴600元、1500元,对于从城区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学校安排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了提高待遇,农村教师还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清浦区新出台的相关规定明确,评优评先、职称评聘、高级培训、经济补助等向农村教师倾斜;新任学校校长必须有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获直接提拔到农村学校任职。

        “优质教育资源不应成为困难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奢侈品。”淮安市清浦区委书记周青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