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实现4个“全覆盖”

27.06.2016  22:36

  2016年6月23日下午,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江苏省市县卫生计生部门在全力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灾后卫生防病工作迅速展开,已实现饮用水监测、环境消杀、卫生宣教、疾病监测等4个“全覆盖”。


  一是立即启动救灾防病预案。在省卫生计生委总指挥部的领导下,成立省市县灾后卫生防病联合工作组,下设专家组、现场处置组、疾病监测组等工作小组,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一组织开展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根据《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江苏省救灾防病预案》,结合本次灾害的实际情况,专家组连夜制定了《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方案》以及疾病监测、饮用水卫生监测、病媒生物监测等应急监测和灾区环境整治与消杀灭技术方案,确保卫生防病工作各环节都有技术规范。


  二是紧急调集防疫人员和物资。灾害发生后,省卫生计生委调集传染病防控国家应急队,携带理化检测车、应急消杀车、发电车等车辆于24日到达现场。省、盐城市以及盐城市各县区疾控中心出动220多名防疫人员在阜宁、射阳两县开展救灾防病工作。25日下午,阜宁县又抽调了非受灾镇的防疫人员120余名开展应急培训,重点培训环境消杀措施,并投入现场工作。26日当天,省市县镇四级防疫人员共380多名,实行混合编组,深入受灾严重的阜宁、射阳两县9个镇区28个村,划点包干,进村入户开展卫生宣教、环境消杀、健康随访等工作。为保障灾区防疫工作需要,省卫生计生委多种渠道紧急调拨消杀物资,已调拨到位各种消杀药品976箱。


  三是全面开展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为保证受灾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三天来已采集饮用水水样195份,加班加点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实现了应急监测全覆盖,其中包括阜宁县3个区域集中式供水水厂出厂水、受灾的7个镇区21个村居民户末稍水、受灾群众安置点末稍水和41个备用深井水出厂水。目前已经完成的检测结果表明,饮用水水质主要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四是有序推进灾区环境消杀。针对灾区原有卫生、生活等设施遭到破坏,灾区生活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为迅速降低灾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蚊蝇孳生,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生,防疫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外环境杀虫和消毒处置,对垃圾堆放点、厕所化粪池、污水坑、畜禽养殖点倒塌处和死亡畜禽掩埋点等蚊蝇易孳生地以及受灾群众安置点周边环境进行消杀。截至26日24时,已累计完成消杀面积31.5万平方米,累计使用消杀药品317公斤。与此同时,针对蚊、蝇等病媒生物开展了密度监测,结果表明蚊蝇密度与常年同期无明显上升趋势。


  五是大力组织灾后防病健康教育。省卫生计生委及时发布了灾后个人卫生防病核心信息12条、灾区食品卫生核心信息。省、市、县疾控中心编写《灾后防病须知》宣传材料,内容包含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个人卫生等灾后防病健康知识,印制4万多份分发到受灾镇村,并通过进村防疫人员挨门逐户向受灾群众开展面对面宣传。省、市卫生计生部门分别通过“健康江苏”、“江苏疾控”、“盐城疾控微健康”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灾后防病健康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灾后防病知识,及时指导灾区群众生活,保障身心健康。


  六是迅速建立敏感的疾病监测体系。抽调医疗、防疫人员深入受灾地区,设立医疗防疫点,实行“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受灾严重的2个县9个镇区28个村和14个群众安置点,建立全覆盖的疾病应急监测体系,开展发热病人、腹泻病人和虫媒传染病、破伤风、“红眼病”等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实行零报告、日报告制度。截至26日24时,疾病监测未发现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