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冰窖藏冰块睡瓷枕 看古代南京人怎么过酷夏

27.07.2016  17:09

      如何熬过酷暑炎夏,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大问题。现代人可以借助空调、电风扇降暑,而在古代,没有空调电视,当时又讲究礼仪,人们一般也不能公开的赤膊露腿,那些岁月里,南京人如何应对酷热难当的夏天呢?

        六朝皇帝挖冰窖藏冰块

        《豳风·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凿冰、藏冰,待来年暑天供皇宫贵族使用的做法。

        “六朝时期,南京也出现了开辟冰室,储藏冰块,以备来年应对炎热夏日的做法!”“老南京”版的文史作者黄明生介绍,六朝时期的皇家“冷库”(冰室,冰窖)称为“凌室”。史料记载,刘宋大明六年(462)五月,“置凌室于覆舟山,修藏冰礼”,这是古代南京地区藏冰的最早记载。也就是说,刘宋皇帝命人在覆舟山,也就是如今玄武湖畔的九华山设置“凌室”。当时,覆舟山上有皇家园林“乐游苑”。“乐游苑”是避暑胜地,玄武湖水质清冽,冬季取冰也很方便,是非常适宜的设“凌室”的地点。

        黄明生介绍,古人在冬天取冰藏冰,一般是在初冬时节,要举行祭祀“司寒”的仪式。相传“司寒”是掌管寒冬的天神,祭祀“司寒”的仪式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一般都要由天子或公侯一级人物来主持。

        “凌室”大致相当于一个地下冰窖,深约1.5米,能够储藏数百立方米的冰块,上面用土掩盖隔绝温度。一般来说,有三分之一的冰块能留存到来年夏天,已经算不错。

        黄明生介绍,清代时南京还有一些冰厂,冬天取秦淮河水制冰,来年再出售冰块,让人们防暑降温。

        古人睡觉瓷枕降温

        藏冰用冰,是皇族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又是怎么熬过苦夏的呢?南京文物考古微信公众号“考古小涛”的运营者“考古小涛”告诉记者,古代消夏最常“标配”是扇子。普通百姓用芭蕉扇或者蒲扇,文人雅士则喜欢用折扇。此外,还有团扇、蒲扇等品种。

        夏天里,老南京人不论男女,到哪里都要带一把芭蕉扇,老南京有一首儿歌:“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道出了人们须臾离不开芭蕉扇。文人则喜欢手摇折扇,他们不仅靠折扇纳凉,而且还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去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不少瓷枕,“考古小涛”介绍,瓷枕也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寝具,民间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之说。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就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抱紧“竹夫人”真凉爽

        在包括南京在内的江南水乡,过去人们还喜欢在床上放置一种名为“竹夫人”的器物消夏,这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竹制品,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可拥抱,可搁脚,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竹夫人”内还会有两个小球,可供玩赏。

        在老南京人的记忆中,当年很多城南大户人家不少凳子也能“降温”,“考古小涛”介绍,这些凳子有的是全瓷质的,分为鼓凳或觚形凳;有的是木架构上镶瓷板的。夏天衣服单薄,屁股贴在瓷上面,自然清凉了。

        “考古小涛”告诉记者,古人夏天还会用储藏的冰做冷饮,并且创制了一种独特的“吸杯”。吸杯和吸管烧制在一起,可以轻松吸冰水,犹如现在的可乐杯,炎炎盛夏,顿觉丝丝清凉。

        此外,古人还在衣服上做足了文章。“考古小涛”介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据介绍,南京市博物馆就收藏有多件宋代纱衣、纱裙、罗衫、罗鞋,轻若晨雾,薄如蝉翼。脑补一下,炎炎夏日,古人身着如此“轻薄”的衣服,该是如何清凉和惬意。(于峰)

来源:  金陵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