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种什么养什么困惑 专家:多方发力探路推动结构调整

08.03.2018  07:45

  新华报业网讯 最近,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陆续给记者打电话,诉说目前调整结构中的困惑。有的种粮大户说,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种植普通水稻了,必须转变为绿色种植,可一个家庭农场总共几百亩地,即使注册了商标,若打不出知名度,仍然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市场上看起来各类农产品供应充足,要是不种粮食改种别的经济作物,又怕到时出现销售难。

  农产品供应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这种波动情况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我省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对记者说,十多年来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种植技术普遍提高,关键在于农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

  “我觉得首先要解决一个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他说,前几年中央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为什么要在农场前加上“家庭”两个字,是有深意的。顾名思义,家庭农场要以家族劳动力为主。以苏南地区为例,夫妻俩种两三百亩粮食,除了播种和收获期间借用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外,平时不雇人,因为现在用人成本很高。通常年景下,即使粮食价格有所下降,还是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

  其次是拉长产业链条。省农委合作处负责人说,因为所需投入较大,依靠单个的家庭农场很难实现全产业链,但如果把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力量就大得多,内部可以分工,至少可以做初加工比如粮食加工。现在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绝大多数停留在出售原粮的阶段,一亩粮食能赚三四百元就不错了,而加工企业每公斤大米平均可赚近三毛钱,摊到每亩地上,也有300多元,还可以真正体现优质品种卖优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强得多。现在省内有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已经这样做了,农户收入稳定且逐年增长,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说到让农民忧心的销售难题,赵亚夫认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农产品市场格局也有所改变,中高端农产品需求变得相当大。但他发现,眼下想买中高端农产品的消费者找不到合适的、信得过的产品,而生产中高端农产品的农民对接不了消费群体。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做法来看,只有做好品牌这一途径。不少农民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注册了商标就算有品牌了,其实商标只是品牌的基础。现在农产品商标并不少,但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也就打不响品牌。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多方整合、形成拳头。我省那些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很多就是整合出来的。

  如果不种粮食,可以种些什么呢?赵亚夫认为,发展应时果蔬是路径之一,这是由省情特色决定的——我省地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不易保鲜的果蔬比如草莓、葡萄、水蜜桃、蓝莓等消费量大,城市周边地区如果有配套的农家乐,方便消费者双休日开车前来,农户在田头就能卖掉一大批产品。这些应时果蔬的种植面积不必大,但花色品种要多,最好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从而锁定一批消费者。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难的选择,很多人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会下定决心。泗洪县委副书记武联曾告诉记者,8年前,该县西南岗地区种植了一批薄壳山核桃作为扶贫项目,去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每棵树结的果子能卖2000多元,每亩有十几棵,省林业部门测定结果是亩均效益超过1万元。“这种树果子值钱、木质高级,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这是我们当初引种这种油料植物的主要原因。”武联说,一开始种植这种树时,当地农民几乎都抱怀疑态度,怕几年没产出、怕今后的效益没有专家说的那么好。其实,种下薄壳山核桃的头几年里,完全可以套种山芋等作物,这两年果子开始产出,农民一看效益这么好,不用政府动员就纷纷种了。就在3月初,西南岗地区的农民已经种下2万多亩薄壳山核桃。“政府不能强制农民调结构,但是可以引导。”武联说,将来种植规模更大以后,相关产业链也将逐步形成。

  在结构调整中,基层农技工作者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溧阳市社渚镇本非水网密集地区,但现在已是全国青虾养殖名镇。镇农服中心负责人黄志兵说,起初十几名农技人员除了平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外,带头在自家承包地里养青虾。这些年来小龙虾和青虾的市场行情一直比较好,周边农民因此纷纷效仿。现在全镇养殖面积已有5万多亩,还建起华东地区最大的青虾批发专业市场,当地虾农有了定价话语权。“看起来结构调整比较难,其实路径还是多的,就看怎么为农民带路了。”黄志兵说,农技人员懂技术、对市场信息较敏感、跟农民又贴近,由他们带路是很适合的。 记者朱新法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