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抢红包,农村电商快升级

09.11.2015  07:54

  包装“老土”、没有“麻豆”、不会“网聊”,这些短板亟待补上

  新华报业网讯 即将到来的“双11”网络狂欢购物季,江苏成千上万的农村电商和电商巨头一样,摩拳擦掌,都在准备抢个大“红包”。

  农村电商摩拳擦掌抢“红包

  8日早上5点刚过,泗洪县陈圩镇祖姚村大闸蟹合作社的社长王大新就睡不着了,一个人跑到近三千亩蟹塘边,查看起螃蟹长势。

  “公蟹有三四两重,母蟹也有近三两,正肥呢。”王大新去年底刚触网。村里统一开设的“牛牛电子商务平台”这些天每天帮他网销50盒大闸蟹,沾上“双11”的光,预计当天日销量会猛增到300盒。最近两周,准备冰袋、配送礼盒、联络快递等琐事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对刚刚尝到互联网甜头的农村电商来说,“双11”就像是一场“战役”,正准备铆足了劲大干一场。在“淘宝村”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家具电商程怀宝早在10月中旬就开始了备战。记者在新扩建的加工厂房里看到,库房里家具堆成小山,静静等待即将到来的海量买单。“去年双11,我们的‘金多喜’天猫旗舰店,一天卖了100万元,今年啊,至少翻番!”程怀宝乐观地说。

  扩产能、招工人、涨工资……记者调查发现,从苏南到苏北,各地农村电商纷纷摩拳擦掌,想在“双11”期间多抢“红包”。

  “城里人的购物节就是咱农村电商的竞技场。”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北横村民金栋说,“双11”不但销量大,还是创品牌的好时机,他的羊毛衫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就是在去年“双11”一炮走红。

  “农掌柜”服务短板待补长

  最近一段时间,宿迁市宿豫区陆集镇电商老板刘殿翔急着“找美女”。

  “摆在网上卖,你把面料手感说再好都没用,客户就看戴在身上的效果如何,这正愁着找不到‘麻豆’(模特)呢。”刘殿翔说,他的主营业务是绣品,特地赶在“双11”前开发出一批新品丝巾,可找遍周边都没有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周末,他带了一批丝巾跑到南京、杭州,才拍出比较满意的图片发到网店上。

  好东西还需好卖相,这个道理在电商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样是网上卖杂粮,沛县农民常看看和新沂农民黄杨就卖出了差距。常看看家有40亩地,每一季能收4万斤粮,他直接拿到网上卖,每个月卖4000斤左右,赚3000多元。可是在黄杨手里,小半斤粮食就能卖几十块。原来,他把五颜六色的杂粮装进各种奇形怪状的瓶子内,摇身一变成了工艺品,一年收入上千万。“比质量比服务,还要比创意,‘有一卖一’是不够的。”黄杨说。

  54岁的溧阳茶叶电商老板缪为民说:“采茶制茶咱是行家,包装搞漂亮点也不难,最怕的就是在网上接单和客户聊天,问完价格又谈包不包邮,不能说‘你好’要说‘亲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上面了。

  记者了解到,城市电商的货源、营销、客服早已实现了社会化分工,而许多农村网店创业者仅靠一台电脑和一条宽带就当起了网商,还普遍停留在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的初级阶段。“不少农村电商只是把网络看成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市场营销滞后、产品缺乏创意、忽视客户服务,往往难以做强做大。”京东商城宿迁馆负责人李晓蒙分析说,“电商时代农民直接面对全国甚至国外市场,要赶紧实现由‘生产者’向‘市场人’的身份转换。

  “多而不大、众而不强”,这是我省农村电商的总体面貌。截至2014年年底,我省16个淘宝村共开设网店8953家,年度交易额42.06亿元,平均每家网店的年交易额仅为4.7万元,其中低于10万元的网店占46.25%。品牌意识薄弱,同质化竞争,缺乏文化内涵……这些短板成为当下我省农村电商产业亟需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