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农家书屋5万家庭借阅证惠泽爱书人

15.04.2016  15:37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走进渔网加工作坊发放借阅证。 王涛 摄

        陈龙灿的开心事这两天又多了一件。因为江苏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发农家书屋借阅证,有了这张借阅证不仅可以借书,到书屋开展阅读活动的家庭还可以获赠“中意”的图书。自幼爱读书,现在又管理农家书屋的陈龙灿谈起市文广新局的这一做法,连声说:“这可是好事啊,好事。”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4·23”世界读书日之前,连云港市将发放5万张农家书屋借阅证。

        连云港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处长潘自力介绍说,这对农家书屋来说也是又一次深入的宣传推广。倡导阅读不是建成书屋、配好书就可以了,因为农村确实有一些家庭忙于打工做生意,常常忽略了开在身边的农家书屋,所以更需要创新思路,以多种形式推广阅读。

        此次发放的借阅证最能打动像陈龙灿一样的“书迷”级管理员的地方在于,开展阅读活动的家庭可以免费获得图书。“这可以带动家庭阅读,在一个个家庭中营造阅读氛围,让更多家庭成员养成阅读习惯,久而久之书香社会不就自然形成了嘛。”

        陈龙灿管理的农家书屋就设在他自己家里。作为灌云县博物馆副馆长的他自小爱读书,30平方米的书房有10个书柜、1万余册藏书。今年3月,书房加挂了农家书屋牌子,获赠了一些新书。这之后找他借书、交流读后感的人多了起来。“我觉得免费给爱书人提供图书这个主意非常好,我自己的藏书也可以送。”陈龙灿说,他不担心书屋的图书会减少,“书嘛,就是让人看的,有人喜欢看那最好不过了,比自己放在柜子里好。”

        对于发放家庭借阅证活动,陈龙灿有很多话想说。他家是江苏省首批书香之家,此前他曾因为有村里的孩子想看《鲁滨逊漂流记》,而书屋没有,自己花钱去新华书店买回来。“这次,市文广新局发借阅证的时候说,如果读者想看的书书屋没有,可以登记,他们负责买,这可是太好了,我的乡亲、爱看书的孩子们又多了一条看到好书的渠道。”陈龙灿说,他不担心免费送书的原因还在于有些文学书、法律书送出去也还是可以买到的,自己最宝贝的地方文献、史志类书村里很少有人读,“这些书我可不打算送。”

        除了陈龙灿,张振琦也是对家庭借阅证大力欢迎的管理员之一。因为他有两个身份:沙口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2008年以来,张振琦在担任书屋管理员推广阅读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阅读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家里有一张家庭借阅证,到书屋一起读书还能获得赠书,这可以激发家庭阅读兴趣。家长们多陪孩子看看书,对我们关工委的工作非常有利啊。”

        钱强在发放家庭借阅证活动中,和书屋管理员、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一样“累并快乐着”。作为赣榆区图书馆馆长,钱强要负责各农家书屋登记图书的购买。“购书资金来自于农家书屋图书更新费用。但是从实际运作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一本书屋没有、农民想读的书都只能通过购买实现。”钱强说,“农家书屋和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一卡通,通过查询系统在所有的农家书屋查找读者想看的书,通过图书流转车把书送到村民手中也是一条途径。”

        图书通借通还,发放家庭借阅证,这些便利村民阅读的工作都需要钱强和同事们付出更多劳动。但他说:“很多乡镇文化站长都是很得力的助手。而且作为馆长,看到更多村民有书看、爱看书,总是好事。”

        潘自力说:“好事就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我们把市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印在借阅证上,接受农民对农家书屋管理情况进行监督,随时听取农民意见。”他说,现在每个县区都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市文广新局就是要利用这笔钱让更多村民爱读书、有书读。

        ■记者手记

守根本 催新芽

□洪玉华

        在对连云港市文广新局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农家书屋不是一个静止的书屋,它时时都在“发新芽”。在那里,很多人都在为催生“新芽”动脑筋或者东奔西走,他们中的每一个又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张振琦说,他管理的书屋有一个新华书店专柜,虽然只有千余册图书,卖出去的书也并不多,但是书店的人平均一两个月就会来一趟,看看书的销售情况,问问村民都喜欢什么书,据此调换一批新书。

        潘自力说,2015年,他们曾组织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500个村的农家书屋进行社会实践。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微博微信记录乡村阅读状况,并为农家书屋献计献策。今年,这一活动数字将为200名大学生、1000个书屋。

        钱强说,他们为了农家书屋图书流转专门配了一辆车,在发放借阅证之后,这辆车可能跑的里程更多了。车里带回来的不仅有书,还有农民最真实的阅读需求、阅读渴望。

        陈龙灿说,他2006年才成为博物馆的正式员工,此前工资微薄,但他不在乎用自己的工资为到书屋看书的孩子们买几本他们想看的书。

        在这次采访中,这些采访对象带着方言的话语非常淳朴,却又非常有力。这些话语所传达的思想似乎都是推广乡村阅读的一只只有力的“大手”,这些大手牵在一起,是不是足以让阅读之光照亮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