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家庭农场配建标准化集群服务中心

02.06.2016  03:02

  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

  雨,淅沥落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标牌显示,这里是泗阳县高渡镇南王集村孙湖家庭农场集群种植区。

  “我的家庭农场1000多亩,加上8个成员的4000多亩,组成一个生产集群,捆在一起搞规模经营,县里称我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在泥泞的田埂上,集群负责人于家龙说。

  “最近阴雨多,麦收时天还好?”记者触景生情地问。“不管好孬,今后,都不用看老天爷脸色收割晾晒了!”老于说着,示威似地将雨伞连连举过头顶。

  老于的这番底气,来自他投资260万元新建启用的集群服务中心。这个占地14亩的中心,有粮食烘干机6台套、水泥晒场5000平方米、仓库1800平方米以及大中型农机具15台套,能为集群内外上万亩土地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

  “万一麦收时老天不睁眼,我还有应急预案。”沿着3.5米宽的水泥路往回走时,于家龙说,不算即将到货的3台联合收割机,中心现有两台收割机,每天能为集群成员收麦200亩;烘干机一天能烘500亩地产小麦,只收成本费;烘干的小麦免费入库储藏,再不会像过去“烂麦场”了。

  “吃过老天爷不少亏吧?”记者问。“别提了!”老于叹息道,就说去年收稻吧,阴雨连绵,因为没有收割机,500多亩水稻遭雨又遭雪,每亩减产150斤以上;抢收下的500多亩水稻没法烘干,他只好冒着雨雪,拖到19公里外的淮阴区,排几天队才全烘干。一季稻亏了20多万元,让他痛下决心要建服务中心,为自己、也为乡邻。

  “说实话,如果没有政府规划支持,别说建集群服务中心了,连家庭农场都搞不起来。”于家龙告诉记者,县里将分散的土地指标集中给他建服务中心,集约用地,奖补80万建设资金,前期还对集群内5000多亩土地进行田、路、渠、涵、桥、闸配套改造。“将低洼地整成高标准农田交到我们手上,花海了钱。

  建立区域集群服务中心,不仅摆脱了“望天收”窘境,还有效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对此,泗阳县最大集群服务中心——城厢街道卜湖村“群主”、江苏农学院毕业的史家耀感触尤深。

  “农业服务能力越强,规模效益越高、农本越低。”老史现身说法:“以前重生产轻服务,以为地包得越多越赚钱。没想到,去年收稻时,仅因烘干机没调试好,让1000多亩稻谷受潮,损失20万元。于是,我围绕集群内20多个农场主8000亩土地的生产需求,补服务短板。在政府补贴200万元基础上,投资60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服务中心,为集群土地提供粮食烘干、农机作业、农资采购、复合肥配送及仓储等一条龙服务。以‘中央厨房’的服务方式联户连心,使亩均农本下降150元。

  “背靠中心‘大树’,我们省心省钱。”集群成员、城厢街道联合村农场主臧雷给记者算笔账:“我只有300亩地,如果全部机械作业,种麦收麦,涉及6种农机具;种稻收稻,涉及8种农机具,配齐14种至少50万元,哪能买得起?即使你全套送给我,一年要闲11个月,也维护不起、用不起,更别说没库存放了。

  如今,老史的中心实现服务“六统一”,即统一供种、种植、农机作业、农资采供、收费标准和关键技术。“一个电话,服务上门”,臧雷拿出一张去年种麦时与服务中心签的合同说:打药5元一亩,比市场价少2元;收割35元一亩,便宜15元;小麦烘干4分钱一斤,便宜一半;复合肥每袋便宜十多元……关键都是大品牌,产品质量有保证。

  “全县家庭农场1061个,其中5000亩以上家庭农场集群6个,在县里投入3000多万元配套基础上,先后建成6个标准化集群服务中心,惠及4万多亩农田。在建的还有5个。”泗阳县农委主任王朝霞介绍。

  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告诉记者,在发展生态高效规模农业中,泗阳突出家庭农场集群的示范引领,重点推广“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模式。从过去简单“归大堆”式的土地流转,向超前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服务联动转变,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提质增效。

  省农委农业局长马德云调研后认为,泗阳整合农业、水利、农开、国土等项目资金,集中加强农业服务的产能建设,满足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的多样化需求,在全省有示范推广价值。

  “麦收在即,我祈盼这段时间晴空朗日。”站在服务中心13.8米高的烘干机组前,史家耀不由替暂且无法告别“望天收”的人家担着心。

  本报通讯员杨卫国胡 梅

  本报记者林 培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