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某舟桥旅连夜架设浮桥 形成水上通道

05.06.2015  11:07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扶正打捞作业进行的过程中,现场作业力量相互配合,共同保证扶正打捞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其中,来自广州军区某舟桥旅的官兵,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昨天上午9点40分左右,该舟桥旅旅长曾从华接到上级命令(预先号令),要求其从武汉机动派出一个连套的舟桥装备急赴翻沉事发地执行救援任务。曾从华表示,经过现场勘察以后,他们决定在现场部署“漕渡门桥”,并且搭设门桥渡场来帮助转运人员以及物资。

  广州军区某舟桥旅旅长曾从华表示,该舟桥旅的工作主要是转运人员以及物资设备。

  曾旅长:我们工作主要是救援,在事故第一现场,把落难者,或者抢救出来的或者是打捞出来的遇难者,或者是受伤人员,第一时间往岸上转运。

  曾从华透露,从昨天开始,他们舟桥旅的重舟二营的两个分队,就从当地赶赴监利“东方之星”号游船翻沉事发现场,然后在此组建搭设一个“门桥渡场”,具体来说,就是漕渡门桥。他解释说,门桥,并非字面意义上固定江河中的“”,而是一个大型可移动的水面运输设备,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运输船。

  曾旅长:我们要开设一个门桥渡场,就是渡送的渡,主要是渡送人员、物资和装备的。一个渡场包含若干个门桥,每一个门桥都相当于一个船,装备完毕以后就是一个船。就是一个长37米,宽4.5米的一个作业平台,可以在水面上来回开进。

  记者:和汽艇有什么区别?

  曾旅长:比汽艇的渡送能力大,这个门桥有120吨的载重量,有160平方米的作业平台。我这个就是漕渡门桥。

  记者:就相当于一个很大的船?

  曾旅长:对,每一个船的载重120吨,甲板160平米。

  曾从华告诉我们,和目前救援运输中使用的汽艇以及冲锋舟相比,门桥有突出的稳定性优势,但于此同时,灵活性却并没有缺失。门桥的这些特点,使其能够基本克服掉影响水面救援的两大不利因素:不断的降雨和较快的水流。

  曾旅长:我们要克服水流等不利因素。我这个门桥可以克服最大每秒3.5米的水流。我这个船第一就是载重量大,发动机功率大,另一个就是操作灵活,可以在长江执行周围来回运动活动都没问题。另外一个我们的驾驶员都是训练有素,所以这些不利因素都可以克服。

  曾从华旅长透露,最初的想法其实是要安装一个固定的浮桥带,连接失事船只与岸堤,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但是最终却选择了使用门桥的形式。这是因为,他们综合考虑了现场各方面条件,尤其是运输效率和现场的作业空间等。

  曾旅长:原来我们是打算搭设一个浮桥带,从事故现场,铺到岸边,之后从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开设漕渡门桥效率要更高,我们可以直接把物资、人员通过漕渡门桥拉到码头上,然后就可以运走了。我们后来主要分析,从事故现场来看,漕渡门桥的作业效率更高。

  据了解,从昨晚6点开始,包括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力量以及广州军区某舟桥旅的救援力量,就陆续抵达了事故现场,并且开始了组装以及泛水工作,并且逐步开始从水上向事发地点机动。在今晨3点29分,一座宽8.8米,长200米,载重50吨的重型浮桥从沉船点下游暗侧向江面延伸,形成了一条水上通道。(记者王逸群)

  原标题:广州军区某舟桥旅连夜架设浮桥形成水上通道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