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也要实现太湖“两个确保”

24.05.2016  16:56

  主管部门向媒体通报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

 

 

  5月23日,省委宣传部、省太湖办联合在无锡召开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媒体通气会,介绍当前太湖形势,明确表示,再难也要确保太湖第9年安全度夏,并且“到2020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三类水平,努力将太湖治理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

   藻情总体稳定,仍有聚集可能

  据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介绍,1-4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5.2,同比降低0.4,继续处于轻富营养状态。15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体改善,其中有7条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6条河流水质为Ⅳ类、2条河流为Ⅴ类,与去年同期相比,9条河流水质类别改善1-3个等级,其余类别保持稳定。流域65个国控断面达标率为59.0%,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

  不过,他坦言,今年太湖应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气温条件利于蓝藻生长聚集。今年2月份以来,太湖地区温度相对偏高,有利于越冬藻种的复苏和生长。同时,由于5月上旬全湖风速明显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湖体底泥受到扰动,内源释放导致总磷浓度升高,有利于蓝藻生长。据统计,4月份以来,卫星遥感共计监测到太湖蓝藻水华现象15次,同比增加1次。此外,虽然今年以来入湖河流污染物浓度有所降低,但区域降水量增加,经入湖河流输入的污染物总量并未减少。

  “总的来讲,目前湖体主要营养盐总氮、总磷依然偏高,藻型生境条件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太湖仍会出现较大面积蓝藻聚集。”张利民说。

   确保安全度夏,打造“样板工程

  为达到通气会上的要求,今年我省将多策并举求突破。首先是实现更高水平“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已全面加强沿湖蓝藻和水草打捞,坚决杜绝因打捞不力造成堆积腐烂;实施自来水厂原水和出厂水24小时连续检测,加快自来水深度处理和双源供水“两个全覆盖”,确保群众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

  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我省正制订实施太湖流域2016年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计划,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总量。同时,落实主体功能区划,严守生态红线和太湖一级保护区制度,严把环境准入门槛。

  总磷、总氮已成为制约太湖水质改善的最大“短板”,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仍有部分河流总氮或总磷指标尚未达到控制要求。为此,我省正在制订实施总磷总氮污染控制方案,全面深化工业点源、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整治。

  进一步聚焦小流域整治。以15条入湖河流为重点,做到规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对没有制订新一轮整治规划的河流,今年将抓紧完成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今年,太湖各地还将完成新一轮太湖湖体生态清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和缓冲带等综合整治,加强湿地恢复与管护。

   重现碧波美景,机遇挑战并存

  通气会也坦言,尽管我省顺利实现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近期(2015年)目标,连续八年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两个确保”治太任务,但当前治太工作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

  去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产能、补短板等重点举措,对优化生态环境必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与此同时,太湖治理面临更高要求。去年以来,国家和省“水十条”相继颁布实施,要求到2020年地表水三类达到70.2%。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要让碧波美景在太湖重现。太湖流域责无旁贷。

  当下,治太已进入第9年,一些地方疲态渐显,继续攻坚难度不小。“治太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省太湖办相关人士表示,虽然流域水质稳中趋好的态势初步形成,但离水环境根本好转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近两年水质改善幅度放缓,有的指标出现波动。目前,流域地表水达到或优于三类占比仅为50.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太湖藻型生境仍未根本改变,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流域内很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农业面源治理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少数地方和部门认识还不到位,治太力度有所减弱,环境监管有所放松,资金投入有所减少。

  ( 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