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放管服”改革再创新名片 公共资源交易也“不见面”
新华网南京10月12日电(记者沈汝发)不见面审批是江苏“放管服”改革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江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文件无纸化、标书在线传、开标不见面、系统辅助评、结果快递送、过程全留痕”的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等创新做法。今年以来,该省共实施“不见面”交易19013宗。累计减少投标人往返约91.65万人次,节约投标人成本近8.17亿元。
据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介绍,江苏制定了《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的指导意见》,通过理念创新、流程再造、系统改造、技术攻关,推进互联网与公共资源交易深度融合,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实现从交易“面对面”到交易“不见面”。
疫情期间,江苏发挥“不见面”交易优势,保障重点项目交易平稳运行。4月份,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额同比恢复正增长,有力保障了省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开展跨省域“不见面”交易,积极对接湖北宜昌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完成141个跨省远程评标项目,有力支持了湖北抗击疫情、复工复产。
针对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众多、条线各自为阵、区域壁垒突出、建设运维费高等突出问题,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县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统一管理体制、信息平台、规则制度、运行机制,为开展“不见面”交易营造良好环境。
据介绍,江苏对照是否违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限制民营和外地企业公平竞争、无依据或强制服务收费、市县规则不一致等,进一步清理面向市场主体的制度规则。1-9月,全省共清理文件678件,废止和修订文件347件,占比51.18%;特别是对涉及交易规则、交易流程的县级文件全部予以取消,实现设区市范围内制度规则的统一。
同时,江苏把平台整合作为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线下平台整合,整合以来县级以上交易中心由148个减少至87个,取消了133个开发区、乡镇等县级以下中心,全省交易中心总数减少了69%。大力推进线上平台整合,县级不再保留独立的交易系统,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市一平台”。
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开展“不见面”交易后,资源要素流动更高效,市场主体活力再提升,交易竞争进一步增强。据不完全统计,“不见面”交易项目中参与投标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平均每个标段投标单位从7家增加到13家;外地企业参与投标占比从29%增长到38%,资金节约率从7.66%增长到8.93%。
另外,实施“不见面”交易后,交易活动得以全程留痕,极大提高了监管的透明度和时效性。据介绍,江苏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采用机器特征码识别、投标文件雷同性分析等技术,有效打击围串标、借挂资质等违法行为。近年来,江苏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疑似串通投标项目4177起,涉及企业580家,向纪检监察部门和公安经侦部门移交疑似线索10条。
江苏省还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场所配置与现场服务管理规范》,对线下交易场所设施提出明确要求;即将出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化细则》,实行按标准办事、靠制度管人,让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看场子”的旁观者转变为“管交易”的参与者。目前江苏省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排污权、农村集体产权等交易已全面实现线上全程交易,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领域“不见面”交易项目比例达32.78%。
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江苏已基本建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交易平台体系,大大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质量和交易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近几年,江苏公共资源交易额逐年递增,2019年达19746.9亿元;今年1-8月份完成14265.7亿元,同比增长19.62%。(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