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持·关注经济: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

10.03.2016  11:25

  【政协委员眼中的关键词】  

特邀嘉宾:袁亚非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三胞集团董事长 访谈现场。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萍 摄 看视频请扫二维码 特邀嘉宾:刘志彪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 主持人:黄阳阳 南京晨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九日,袁亚非(中)、刘志彪(左),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国两会北京演播室,就“新经济环境下,寻找企业‘发力点’”展开对话。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余萍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对于引领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战略性作用。

  企业发展新经济的“发力点”究竟在哪里?已创业或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如何抓住本轮经济转型期的机遇快速发展壮大?两位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主持人:经济步入转型期,你们眼中的经济“关键词”是什么?

  袁亚非:中国有一句古话,就是“危中有机”,我选“危中有机”。因为到了“十三五”,对我们国家经济转型是一个较明显的考验,是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转型,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模式的一次转变。虽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同样,挑战中也带来很多很大的机会。

  刘志彪:我选择“创新驱动”。我统计了一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出现最频繁的词,第一是改革,第二是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当然,这个创新驱动以改革为动力和基础,但目标是为了创新,所以我觉得,在现在经济形势高位下行的情况下,强调创新驱动应该是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转型】

  主持人:两位分别来自企业界和学界的政协委员,你们认为当下的经济转型,究竟会给经济和企业带来些什么?

  袁亚非:“十三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考验。因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到了7000美金,就要看“中等收入陷阱”能否跨过去。我们从历史经验看,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按照原先的方式轻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通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可能,所以说,现在必须进行调整。

  而企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每个“细胞”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问题。22年前,我辞去公职“下海”,2万元的资产做到了如今集团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水平,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个奇迹。

  不过,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模式和规模增长,可能难以继续“复制”。我们的企业和国家遇到了几乎同样的问题,需要从原来的重规模,到如今越来越需要注重质量;从原先的纯粹实体经济到产融结合;从国内到国际化;从重资产往轻资产进行转变。

  因此,我们从制造业、房地产业往健康医疗,往大消费,往大金融方向转型,这正是我们企业眼下必须要面对的。

  刘志彪:从国家宏观方面来讲,过去我们说是三期叠加,后来又转到新常态,再从新常态讲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其实反映了对于现代经济转型的三个阶段的认识。尤其是到现在,认识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给经济塑造新动能,必须要有新办法,就需要坚定地改革。

  中国在转型过程当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去我们的发展在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内的市场比较狭窄,大部分是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现在国际上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不振,因此,大幅度进行出口的条件也不具备。在这个情况下,要把出口跟扩大内需相结合,以扩大内需为主进行发展,这个动力也要发展转换,如果不转换,那就意味着你很多的产品就产能过剩了。

  现在看,简单的靠刺激出口已经不行了,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发展模式也应该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转变为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依靠知识,依靠技术。简言之,从过去的“汗水经济”模式转变为“智慧经济”模式。

  【企业如何去做】

  主持人:三胞集团在转型路上一直很敏锐,并且已走在了江苏企业前列,那么什么因素让您选择坚定地“”。

  袁亚非:从转型的情况来看,三胞集团在这一点上还算走得比较前。在五六年前,我就开始关注日本经济,就不断请教学者。因为我知道,日本的发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现在看来,非常幸运,三胞集团在5年前基本上就开始做战略调整。

  我们卖掉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记得当时,我们生产了全球13%市场份额的DVD,还有庞大的手机工业,此外,还有佛山电缆厂、海南电缆厂,基本上5年前就开始把它逐步地出售了。这些企业当时利益很丰厚,在我们出售制造业的时候,很多人还不理解,企业厂长更是含着泪。之所以做出如此决策,就是基于对市场的判断,一是,当时拥有的看似庞大的制造业,其实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二是,我们当时就意识到,利润的取得是靠低成本,包括各类要素资源,一旦这些要素资源的变量发生变化,企业的“幸福生活”可能就结束了。

  主持人:在新经济时代,江苏企业应该如何去做,抓住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

  袁亚非:三胞集团战略发展目标,我有一个定义: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从制造业出来后就往健康医疗、大消费,往普惠金融上转型,然后走国际化的路。我们收购了国外老牌的企业,如有50年历史的美国新奇特连锁店,现在美国机场都有我们的连锁店;还收购了英国256年历史的玩具店,在以色列收购了最大的养老企业。因此,5年前,三胞集团只有3万员工,当前已经达到了9万人,并且还有1/3的员工是国外员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不去买地,而是去买这些国外的老牌企业、品牌企业。我觉得,这些品牌能生存上百年,都有它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它的互动式的门店管理方法,体验式的销售模式,都是我们不可能立即学到的。

  我用一句话叫“未来定义未来”。如何理解?我认为,中国要走向未来,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经历过,但可以把成熟社会的东西买过来,这比单纯的摸索更有效率。

  我们并购都是为了国内的市场,看重的正是中国有近14亿人的巨大市场。我理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中国人过去用的质量不佳的产品未来都会不用,人民群众希望企业能提供真正的好东西,而且也不需要跑到海外去买了。

  这种三胞转型发展模式已经凸显优势,如我们收购了以色列的养老企业,去年在安康通上嫁接,一年会员人数增加了近10倍,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

  【新经济创业,“成功基因”有哪些】

  主持人:更多的企业如何利用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大?

  刘志彪:第一句话的两个字是学习,或者说模仿。这种学习能力是江苏企业家很重要的精神,过去在外向型经济中,我们通过出口进行学习,现在出口逐步要转化为国内市场为主了,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跟国际市场相结合;第二呢,风险比较小,既然是学习,他有成功的经验,前面有人给你指路你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

  但在学习基础上需要创新,这样的风险会小些。等到创新这一关可以确立了,我们就变成世界级的企业,中国变成世界级的强国,江苏变成整个中国最强的省份,就是这么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尤其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需要在管理上学习国外最好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进行创新,少一个都不行。

  主持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借助新经济创业,一些人已经在创业路上,两位委员有什么建议?

  袁亚非:创业不是太容易,大家要有一个理性的预期。但在我看来创业也是有成功基因的。创业者需要自我比对,一是最不要讲面子;第二,最勤奋;第三,胆子还得最大,三条缺一不可。

  刘志彪:袁亚非委员讲的“三个最”就是企业家精神,这三个最,第一个最,是擅长学习,擅长于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创新。第二个最,是一种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事业,所需要的要求的情况下,他作出的理性选择,并不是盲目选择。最后一个是胆子最大,其实是有一定的概率,并不是完全心中无数,但也不是全部吃透了才做,因为,很多创业者会发现,当全部吃透了后,机会就没有了。

  另外,想要创业成功,就要能够找到现在这个产业的痛点,找到痛点,就能找到创业点,也就能找到发力点,这是最重要的。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