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优秀共产党员赵亚夫:他的鞋上,总是沾着泥巴

02.07.2015  13:05

  践行“三严三实”为党旗增光添彩

  找赵亚夫不易——这位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又刚刚被省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原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几乎一年到头在田埂上忙碌。6月28日,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准备第二天赶往张家港杨舍镇善港村,他是该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顾问。第二天,苏南地区豪雨如注,记者试着再打电话,他果然没出门,“在家不是因为大雨,是得了重感冒,只能改天再去了。

  记者抓住机会,立即赶往镇江。眼前的赵亚夫显得有点憔悴,这位74岁老人,只有生病了才得到一点空闲,心里却依然惦记着挂钩的几个村。

  “你不是主要在句容戴庄带着农民搞有机农业吗?怎么又去张家港了?”记者问。“去年8月善港村村支书找到我,要我帮他们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出出主意。”赵亚夫说,这个村毗邻市区,有8000亩耕地,特别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就定期过去无偿指导。常熟市蒋巷村是省里的明星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请赵亚夫在农业现代化上给予指导,他也一口答应了,“只要能为农业和农民做点事,我忙点累点不要紧。

  当然,赵亚夫的“根据地”还是句容戴庄村。2001年赵亚夫退休后选择了戴庄村,该村当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没有分文积累,还倒挂80万元。赵亚夫要让这个村所有农民都富起来。初到戴庄村,遭遇了农民们的冷淡。他同村干部商量召集村民开动员会,一共才来了3个人。几番普及劝说,村民杜中志才同意由赵亚夫手把手帮助,插了1亩6分“越光”稻秧苗。看着稀稀拉拉的稻苗,杜中志不免发慌,甚至想拔掉重种杂交稻。赵亚夫急忙劝阻:“千万不要毁田,要是没有收成,我按常规稻子的产量一粒不少补给你。”此后,赵亚夫无数次跑到杜中志的稻田里照料。收获季节到了,这1亩6分田收了700多斤“越光”稻,卖出一斤8元的好价钱!

  实实在在的效益摆在面前,第二年,戴庄村有20多户村民争种“越光”稻。10年下来,昔日贫困村面貌大变。“去年,戴庄有机水稻亩均纯收入2500元,岗坡地上的有机果蔬亩均纯收入8000元,人均收入达19500元。”赵亚夫说,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去年,南师大生物系教授带着一批研究生调研生态环境,发现戴庄的水田里共有127个物种,品种数量是常规种植粮食田块的6.4倍,白鹭成群结队,老鹰也飞回来了。稻田已7年没有施用农药,蜘蛛把稻飞虱全吃光了。前不久,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一批专家来此调研了4天,对戴庄发展有机农业的组织和收入分配模式很感兴趣,因为日本农民搞有机种植基本上是单干的,而戴庄把农民都组织起来,有机农业总面积达7000多亩,他们表示要在日本推广介绍“戴庄模式”。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的一天,服务员早早送来人民日报,看到报上刊载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讲话,赵亚夫说自己“当时眼前一亮”。总书记把从古到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道理,即为人之本的原则,用简单、通俗、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了,他掏出笔记本,把“三严三实”的六句24个字工工整整记了下来。“回首往事,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这么多年来,赵亚夫就是这么做的。他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时,一家四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组织上想安排增加面积,他拒绝了。后来农科所建了一批住房,他主动把专供专家居住的小楼让给另一位专家型老领导,自己则搬进了一般住房。赵亚夫的妻子在镇江农科所畜牧研究室工作,很多农活都要自己干,年终只能拿很少的奖金,有位领导主动提出帮换工作也被他拒绝了。

  妻子的“”不肯帮,赵亚夫对帮助家庭有困难的科技人员和试验农场工人却从不含糊,帮他们将家属户口迁入城市,帮他们子女找工作、上大学,帮异地分居夫妻调到一起……镇江市农科所技术人员糜林动情地说,老所长的鞋子上总是沾着泥巴。他担任农科所所长那些年,足迹踏遍了茅山老区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费尽心血。退休之后,他也一天没歇过,带动开发的戴庄有机农业,为贫困村的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典型。他淡泊名利,不论是培育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还是创建农业合作社,从来没有收过农民一分钱,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政治本色。

  本报记者朱新法

原标题: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