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民”,利弊之间堪思量

28.01.2016  09:37

  南京名校名师跳槽到民办教育机构引关注——

  新华报业网讯 南京名校琅琊路小学名师陆华山近日辞职,跳槽到民办培训机构的消息,在网上掀起持续热议。“名校”“名师”和“民办”的碰撞,挑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有人惋惜:理想去哪儿了?教育者需要情怀。有人点赞:老师也要挣钱养家。然而弃“”投“”,可否一“”以蔽之?

  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末,除了陆华山之外,辞职的还有一位游府西街小学的语文名师,一位栖霞区的奥数辅导名师,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名校教研组组长。而据南京某民办教育培训中心教学校长葛新飞介绍,从2006年创办以来,已经有数十位公办教师先后加盟他们。“名师”跳民办可能将越来越常见。

  民办教育竞争力在哪?曾在南京龙文教育任职的毛老师告诉记者,“”当然是一方面,很多在民办教育代课的公办学校老师拿到的钱,普遍超过学校里的工资。陆华山本人也透露,目前机构给出的待遇是他以前的10倍。

  相比之下,公办教师工资待遇有限。“公办教师工资在2010年有所提高,但实行绩效工资以来,有五六年没有提高了。”南京市鼓楼区一小学的陈老师,给记者展示了她的工资条,一共3000多元,加上各项补助也不过4000元。记者了解到,在苏北的某些县级市,不少老师只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

  南京市教育部门透露,近两年,公办学校教师已经流失了近100名,他们要么去了民办学校,要么进了各种培训机构。而流失的原因又无外乎两种:一是负担重,二是工资低。而苏北流失量也不小,以淮安某区为例,近3年从区里调出或辞职的教师共有75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师流失更为严重。

  从体制内跳出来的老师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公办教师待遇很难做到。一方面群体过于庞大,另一方面绩效工资施行以后,待遇留人方面也受到不少政策制约。

  除了收入,公办相对固化的体制也是老师们“吐槽”的重点。陈老师说,要想涨工资,论文、考级等都是硬杠杠,难度真不小。而苏北一区教育局内部人士说,即使评上职称,由于职称评聘分离,提了职称但涨不了工资的老师大有人在,截至去年11月份,全区中、高级职称未兑资教师总数已达1075人。

  南京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表示,现行教师评审制度需要完善。“普通学校的高级职称没人报,而好学校报高级职称的老师多却岗位不足。

  针对陆华山的辞职,有不少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惋惜,“社会比较浮躁,需要一些‘傻呵呵’做一些无利可图的事情”。对此,毛老师持不同看法,相比一些在民办教育机构兼职的公办老师,陆华山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而不能简单地用“”来衡量。

  其实,除了“”之外,吸引陆华山们的,还有民办教育机构的灵活机制。一位已在民办机构任职的原长江路小学名师告诉记者,在公办学校,老师常有一种兼职保姆的感觉,琐事杂事牵扯太多精力。但在民办机构,教学就是教学,教学方式也可以大胆创新。只要老师的教学出了成绩,各种回报也自然而来。陆华山则表示,在琅琊路小学,他几年只带一个50多名学生的班级,但到了机构,可能每年要和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正面接触,“可以让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更有用武之地,培养更多的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毛老师认为,待遇稳定,有编制的铁饭碗本身也是一种“”,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勇气选择培训机构,因为高收入背后也意味着高压力。名校教师跳槽背后有自己的底气,也会给民办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发展生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都是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恰恰是教育实现公平发展的切实需要。跳槽民办教育产生争议,本身就说明民办教育还处在被“歧视”的阴影下。

  “公务员跳国企,或者国企跳到私企,这是市场机制下常态化的人才流动,这说明当地民办教育办得不错,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教育部门应该把握好这种趋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公办学校当‘自家孩子’,民办学校当‘别人养的孩子’,用好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扶持和指导民办教育发展,释放、激活教育发展的活力。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