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二十一章:首次国家公祭

19.12.2014  02:53

     

   【链接】第一章 创先祭

   【链接】第二章 年年祭

   【链接】第三章 烛光祭

   【链接】第四章 清明祭

   【链接】第五章 佛式祭

   【链接】第六章 文艺拜祭

   【链接】第七章 史学祭

   【链接】第八章 实证祭

   【链接】第九章 扩馆祭

   【链接】第十章 办展祭

   【链接】第十一章 忏悔祭

   【链接】第十二章 诉讼祭

   【链接】第十三章 美国祭

   【链接】第十四章 和平祭

   【链接】第十五章 外国政要祭

   【链接】第十六章 申遗祭

   【链接】第十七章 提出公祭

   【链接】第十八章 提出公祭

   【链接】第十九章 解读公祭

   【链接】第二十章  筹备公祭

  第二十一章:首次国家公祭

  2014年12月13日,警报第21次在南京上空拉响,这一次是国家公祭。人们在这一天里,重温历史,砥砺前行。

   一、 举办八项活动为国家公祭热场

  ·12月1日上午9时,首批10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前举行家祭。

  ·中国受害者及其遗属,向联合国人权组织发起申诉,控告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的反人类、反人权、反和平的罪行。

  ·12月1日至13日,开展的系列文艺活动主要有:召开南京大屠杀题材文学作品发布会,推出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不可磨灭的记忆》、纪实文学专刊、《拒绝遗忘——南京大屠杀惨案77周年祭》中韩诗人诗词特刊;举办南京大屠杀书法摄影专场展览;组织歌剧《秋子》、话剧《旗袍》等演出,同时播出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片。

  ·12月7日,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新书首发式——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江苏十二五重点图书《南京大屠杀辞典》(上卷)、《南京保卫战》、《幸存者说》、《和平学译丛》、《和平文化科普丛书》等图书出版座谈会”。历时四年编撰、收录2600多词条的《南京大屠杀辞典》第一卷在南京举行首发式。

  ·12月9日,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学术报告厅召开。

  ·12月10日,1213名解放军官兵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冒雨在和平公园举行“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宣誓仪式。

  ·2002年,南京老作家冯亦同创作的第一篇《和平宣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江东门纪念馆)的广场上被诵咏;十二年后,他创作的首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和平宣言》,在同样的地点,由77名少男少女再次“唱响”。

  ·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筑及周边道路上布置了国家公祭日主题标语牌,建邺区在水西门大街设置了“12·13”花坛,以素雅、芬芳的方式默默追悼着死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