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听宿迁老兵讲述“敌我共墓园”背后的故事

14.12.2015  11:11

  在泗洪朱家岗烈士陵园里,不仅有新四军70多位烈士,也有部分日军阵亡将兵的墓,这种现象目前无二。

  国家公祭日,记者采访当年战役亲历者张道干、杨美田,听他们———讲述“敌我共墓园”背后的故事。

张道干讲述当年的战役

   中国江苏网12月14日讯 (记者 裴凌曼) 国之祭,民之殇。每到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泗洪朱家岗烈士陵园内,总会有不少人自发地来到这里,瞻仰烈士英魂,寄托无尽哀思。而不远处的日本阵亡将兵之墓又会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种“敌我共墓”现象,目前无二。

  那么,墓园为何这样建?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当年朱家岗战役的亲历者张道干、杨美田。

   18小时,600多人打退日军7次进攻

  “73年了,那是最惨烈的一仗啊!”今年12月10日是朱家岗战役73年纪念日,当天在抗战老兵张道干的家里,93岁的老人讲述了当年亲历朱家岗战役的事。

  1942年11月14日,驻徐州、蚌埠一带的日寇平林17师团清水旅团、13师,混成旅团纠合伪军15师和28师共万余人,在8架飞机、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分5路对淮北苏皖根据地开始“扫荡”。新四军4师制定的反扫荡方案是以小股部队冒充主力,利用熟悉地形牵扯、消耗敌人,待到时机成熟,主力部队再从外围给予敌军致命打击。而这一战术的实施,需要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为内应,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9旅26团的肩上。

  26团团长罗应怀在1989年撰写的回忆文章《血战朱家岗》中这样写道:由于我们人熟地熟,敌人找不到我们,有时候敌人刚端起饭碗,我们就袭击上去,打一阵机枪甩几个手榴弹;有时候,敌人刚躺下,我们摸上去东一枪西一枪,牵着鬼子一直转到天亮,搞得敌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晕头转向。

  就这样,26团以区区600多人和鬼子主力整整周旋了20多天。12月9日,26团接到上级命令,到朱家岗一带集结,准备与外线主力汇合。可就在当天夜里,鬼子的一股队伍和少量伪军1500多人,悄悄从3个方向摸了上来。战斗在佛晓时分打响,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驻守附近阵地的一营五连三排最后只剩8个人,弹药全部打光。

  张道干是泗洪县界集镇杜墩村人,1942年参加苏北金锁区武工队,1942年12月他跟随时任泗洪县金锁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的马振藻参加朱家岗战役。据张道干回忆,10日凌晨,战士们都准备休息,敌人竟然窜到泗洪县曹庙乡境内的朱家岗西北角偷袭,惨烈的战斗就此打响。当时战士们手榴弹、子弹全部打光后,就用老百姓家的农具铁锹、叉子跟敌人拼,一直战斗到午后。

  最激烈的战斗在团部所在的曹圩东南门一带打响,150多名携带重武器的鬼子,展开了近乎疯狂的进攻,罗应怀腿部中弹,圩门阵地一度失守。在打退敌人5轮冲击之后,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危急时刻,一支由13个十五六岁孩子组成的“小鬼班”接管了阵地。一开始鬼子根本瞧不起这些娃娃兵,都大摇大摆地走,结果“小鬼班”的孩子用机枪扫,用步枪、手榴弹打,才把鬼子打回去了。而这些“小鬼班”的孩子都是在日寇的铁蹄下沦为孤儿的,是新四军收留了他们。在战场上,他们化仇恨为斗志,以两辆大车为依托,反复冲杀,其中16岁的班长周茂松中弹牺牲。此战,“小鬼班”战士共击毙30多名鬼子,成功保卫了团部。

  当时,张道干正随马振藻参加外围战斗。张道干告诉记者,当时马振藻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组织地方武工队与民兵组织向朱家岗靠拢,他和战友带着土枪、大刀、农具于中午时分赶到了朱家岗,赶到时看到鬼子正往新四军驻地猛攻,他们就在鬼子的身后向鬼子开枪,并高喊杀鬼子,砍鬼子头,鬼子一看前后都受到攻击,在加上骑兵团先赶到几个骑兵,也在外围高举战刀大喊杀鬼子,鬼子一看情况不妙仓皇逃跑。下午4点左右,九旅旅长韦国清率主力赶到,26团易守为攻追击残敌。傍晚时分,朱家岗战斗全面告捷。

  这场战斗进行了18个小时,600多名新四军战士打退了敌人对朱家岗的7次进攻。至10日晚上,敌人扔下来不及抢走的13具尸体逃跑。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26团有7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