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公益陷入两难 体育场馆,缘何“越开放越亏损”

15.12.2014  13:18

  健身赛事入不敷出

  新华报业网讯  “开放越多亏损越大”,“光靠健身服务、体育比赛,连水电气的支出都不够”……国务院10月公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面迎来了重大利好,但记者在采访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时,一些经营者纷纷向记者倒起了苦水。近年来,我省从市到县都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大型体育中心,但繁荣的背后,供给不足、场馆闲置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型体育场馆如何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营之路已迫在眉睫。

  尴尬:赛事收入不够水电费

  无锡市体育场馆与训练中心负责该市市属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目前已组建三家国有公司运营旗下的25万平方米体育场馆。谈起体育本体产业的现状,无锡市体育场馆与训练中心副主任梁肃渊无奈地摇头,“全民健身毛收入只够体育场馆运营成本的50%,甚至还不够水电气支出。

  江阴暨阳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俊伟和梁肃渊有着同样的感受。李俊伟介绍,该公司负责江阴体育中心体育馆、体育场和水上活动中心的运营,中心全民健身年收入大约为1200万元,但一年的运营成本高达2600万元,如果遇到大修,成本更高。

  赛事的收入也不乐观。今年江苏两支男篮征战CBA联赛,目前两支球队的主场都放在常州,常州体育产业公司负责江苏同曦队主场运营。“主队客队在常州的吃住行都由公司负责,门票收入归公司。”常州体育产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伟明介绍,“一个主场的成本大约25万元,一个赛季19个主场,总成本大约在500万元左右,但作为公司的收入来源票房不理想。”王伟明估算了一下,一个赛季将亏损100万元。

  记者了解到,赛事收不抵支,原因在于收入单一,主要靠门票和赞助,而本应成为赛事主要收入来源的转播权却卖不了钱。“在国外,大型赛事转播权的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四成,而国内体育赛事转播权不仅卖不了钱,承办单位还得为转播掏钱。”梁肃渊说。

  困惑:公益性和市场化矛盾频现

  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走出一条市场化运营之路,是大型体育场馆面临的另一个困境。

  江阴市体育中心的室外灯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长年向市民免费开放。今年10月,8片灯光篮球场换崭新的地胶和篮球架花了100万元,还投资60万元更新了足球场的草坪。“没有市场化运营之前,体育中心是事业单位,打个报告就可申请修护经费,现在这些都得公司掏钱。”李俊伟有点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