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公务员离职潮远未到来 反腐非离职主因

01.12.2014  13:37

  县委书记辞职信、副县长辞职信……大概没有哪份职业,能像公务员这般,一封离职信都能成为网络热门事件。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几轮巡视等,催生了公务员新焦虑症,第三波公务员离职潮已经到来。公务员离职潮真的到来了吗?是个别现象引发关注,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梳理部分地区离职公务员近年的数量变化,采访数十名不同工龄、岗位的厅、处、科级公务员发现,大多数体制内人士认为,公务员离职潮远没有到来。部分地区数据也显示,2013年公务员离职人数和前几年并无大的变化,有副厅级干部表示,“只有到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且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时,才有可能出现离职潮。”  

  在已经离职的人群中,不满足工资待遇是公务员离职的首要原因,其次则是晋升渠道狭窄。多位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八项规定”和反腐并非当下部分公务员离职的主要原因。  

  另外,公务员离职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基层男公务员,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又有专业技能的;在体制内人看来,离职的多是有能力的,离开后很多人收入翻10倍以上。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公务员,以及熟悉公务员相关改革政策制定的专家,对这份职业的未来改革趋势和期待进行了解读。  

   真正的“离职潮”远没有到来   

  越来越多猎头公司开始收到公务员的简历。  

  据武汉媒体报道,今年11月份,多位猎头公司反映,收到多例公务员主动向猎头公司投递自荐信,这是往年少有的。  

  “很可能,某一天我突然就辞职了。”中部省份一位正处级公务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句话他今年已经说过不下三次。  

  近两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熟悉的明确表示有辞职想法的处级干部只是个位数。而反复提及要辞职的省市县镇科级基层公务员,已非常普遍。  

  2013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公务员辞职案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原副局长黄力群转投律师事务所,广州公安局政治部原人事处处长陈伟才出走格力电器任副总裁,杭州金融办原副主任俞胜法加盟阿里巴巴,国家质检总局原新闻发言人陈熙出任360公司任副总……这些公务员“下海”的案例也因媒体的报道而备受关注。  

  2013年7月,四川省石宝镇副镇长赵光华的辞职感言《我为什么要辞去副镇长职务和公务员身份》在网上引发热议。  

  2014年2月,合肥前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周大跃的辞职,更是引发公务员圈内一场不小的震动。  

  11月中旬,岳阳市原平江县委书记田自力公开发表《寄语平江,祝福平江》的长文,提出主动辞职,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媒体舆论称当下出现了继1992年和2003年前后的第三波公务员离职潮。那么,这波离职潮真的来了吗?潮势如何?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数十名公务员中,中部省份处级及以上干部均表示,“离职潮”远远没有到来;大多数基层公务员也表示,偶有认识的人离开,身边大多数人有离职想法却少有人真正递上辞呈;少数85后基层公务员表示,一起入职的已陆续有人离开。  

  每一年全国公务员离职人数到底有多少,目前尚无公开数据。《人民日报》报道称,2015年国考报名工作于10月15日启动,招录人数在2.22万以上,创历年新高。今年公务员职位依然是许多有志青年的人生向往和理想工作。  

  11月30日,中部某“985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刘阳(化名)将第二次参加公务员考试。2013年,刘阳为了读研从内蒙古某地级市直属机关辞职。一年后,他选择再次进入公务员系统。  

  “市级及以上单位工作比较稳定且压力不大,我还是比较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刘阳并不避讳研究生学历对于晋升的优势,“研究生一进去就是副科级,本科生进入可能需要二三年,有的甚至得花上5年。”  

  刘阳还提到,他所在的单位工作流动性很低,工作一年期间没有辞职的。“我估计是第一个。”  

  以武汉市为样本观察,《长江日报》报道显示,2013年武汉共有23位公务员辞职,约占全部公务员比例的0.05%。一个跟舆论相左的数据是,2013年离职人数,比2012年减少了9人。武汉市人社局人士表示,近几年武汉辞职公务员人数都维持在30人左右。数据显示,2013年公务员离职人数是低于前几年的。  

  据合肥在线报道,合肥市公务员局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合肥市辞职的公务员前后一共也不过9人,且大多数是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而辞职,“合肥市公务员队伍依然较为稳定”。  

  2014年初,广州人社局局长杨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年都有极个别的隐退,并不存在“”的情况,另外当下公务员报考规模和往年差不多。  

  “根本没有什么离职潮,更没有人会为了‘八项规定’辞职。”中部某县县长张江(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进入公务员系统20余年,曾先后在几个地市组织部门工作。“那些天天叫唤‘因为八项规定导致公务员离职潮’的,是既得利益群体最后的挣扎。”他坚称,公务员离职潮短期内不可能到来。  

  另一位中部省份的副厅级干部也表示,当下不可能出现公务员离职潮,离职的只是个别,他所接触的厅处级干部中,暂未出现离职现象。他分析,1990年代因为改革的力度大,市场搏击空间比较大,所以有一批公务员下海,而现在就业形势并不好。  

  “只有到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而且市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时,才有可能出现离职潮。”他判断。  

   离职公务员特点:80后基层男公务员最多   

  舆论公认的,中国此前出现过两波官员下海的热潮:第一波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媒体报道称,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第二波则集中出现在2002-2003年,即国企改革和中国加入WTO后。  

  那么这一波舆论中所谓的“离职潮”的特点如何?  

  2014年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的各层次“有辞职想法”的公务员中,真正离职的只有两位。两名都为男性,85后,工作三年左右,分别在西部省一级司法系统和西部地市公安系统。  

  但是,真正离职相对较多的却在东部地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多地离职情况发现:首先,从地域上来说,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公务员离职比中西部内陆地区要多;其次,从性别上来说,男性离职比女性多。  

  另外,从专业领域来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比如司法、金融、财税部门等专业部门,以及跟企业打交道较多的招商部门等,比一般行政部门要多。  

  最后,从工作年限来看,80后,特别是85后,入职2到8年的人数居多;70后有少数离职,60后极为罕见。  

  武汉市人社局的官方数据显示,以基层公务员为多、男性多、入职3年内的多、公安的多。离职去向方面,有读研深造的、有出国留学的、有去企业的。  

  据《楚天金报》报道,2014年猎头公司收到的20名武汉市公务员求职者简历,分别来自位于当地的银行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商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检察院、人社部门等。其中16名为男性,占八成;科级公务员占八成。  

  “真正咬牙走的人,几乎都是能人,是能在社会上混得好的人。”上述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的县长张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不好,出走的一般是综合素质较高,自信能过得更好,也是不会天天抱怨要辞职的人;另一种就是85后刚毕业的年轻人,不知道生活艰辛,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极少一部分是因为多种原因实在混不下去。  

  湖北一位地级市组织部门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在中西部地区,官本位思想比沿海地区更重一些,“学而优则仕”很自然;另外内陆地区民营经济活力有限,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再者,公务员收入在小城市和其他行业也不会有太大落差,所拥有的办事便利度以及其他医疗教育福利,均可以让其生活得很安逸。  

  而在沿海地区,思想略开放,经济活跃度较高,创业的机会和诱惑多,就业岗位也多。当下媒体报道中的官员辞职事件,也大多发生在北上广发达地区。  

   离开原因:收入少+心伤透  

  近两年网络上传播着很多公务员辞职信,每一封都是一可读性强的故事,包含官场(职场)、励志、厚黑等多重元素,其主线就是“我为什么要辞去公职”。  

  其原因总结来看,用网传段子来说,辞职无外乎两大原因,一是钱给少了,二是心受委屈,公务员职业也无例外。  

  以备受关注的“副镇长”辞职事件为例,当事人赵光华称“在我的价值观里,工作无非是谋生的手段,要么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平,要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更好的是二者皆有。而我呢,两者都没有实现!”  

  他还“吐槽”说基层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工资仅够给孩子买奶粉和尿布、工作6年了还得靠父母接济养家糊口。  

  今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一篇名为《80后公务员辞职引热议,自称7年碌碌无为是loser》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在这篇报道中,辞职者称“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离职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过低。湖北某省直单位一位处长表示,2014年9月份以前,每个月扣除各项费用后,到卡工资不到4000,现在工资刚有新调整。  

  即使是选择再次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刘阳,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之前3800块每月的工资比较低”。而根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多名基层公务员反映月收入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  

  “八项规定”的推出,以及公务员福利的减少,对公务员辞职的影响几何?大多数公务员认为,其非主因。张江表示,因八月十五不发月饼这种福利减少就辞职的人,出去到哪个行业都混不好,这原因本身不成立。  

  一位厅级干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前有“我爸是李刚”,现在也有“我爸是市长”,福利减少是看得见的,不过仍有很多隐性的福利和特权存在,这说明现在还没有真正从制度上来约束官员。  

  晋升通道狭窄,人为不可控因素过多,是公务员群体反映的辞职第二大原因。  

  “如果真离职的话,那是因为心伤透了。”一位表示有离职想法的县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媒体公众应该多关注下公务员晋升机制和地方政治生态。  

  他表示,如果当地政治生态,让人的价值实现没有指望,真正伤透心,可能会选择离开。他还提到近期颇受关注的某县委书记辞职信,称虽然不认识这位书记,但他能感觉到这人是“真正伤透了心,不是因为待遇或机会”。  

  此外,毕业不久的“90”离职公务员也表示更看重单位提供的“可能性”。2014年3月,工作不到半年的李青(化名)从湖北某地级市直属机关辞职,跳槽到广州的一家公关公司。谈到辞职原因,她提到“从小的梦想就是奋斗与改变,不想看着自己被困在这里,一眼就可以忘穿未来”。  

  李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这份偶然考上的公务员岗位,也曾试图努力融入。像许多新人一样,她每天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积极去适应体制内的生活。不过这种热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快就让她厌倦,决心离开家乡去南方寻找新的天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频发的基层公务员辞职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一是公务员系统内部层级之间分化大,许多级别比较高的公务员所享受的福利无法覆盖到基层公务员;二是“八项规定”以来,公务员工资日益规范福利减少,实际收入降低引起心理落差;三是晋升空间狭隘或对个人能力不自信,因而缺乏对未来的预期。  

   体制内外的改革预期:  

  涨工资+养老金并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公务员群体时,“希望涨工资”这一诉求被提及最多。  

  他们认为,公务员的工资差异,主要反映在基层与非基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灰色收入的差异则是拉大差距的主要因素。  

  许多公务员呼吁“提低限高”,即规范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员共经历了四次大的薪酬制度改革,距今最近的则是2006年的规范津贴补贴改革(前三次分别发生在1956年、1985年和1993  年)。  

  多年来,我国公务员一直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一个级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但这仅是公务员薪酬结构中的一部分,评定考核机制尚未确定。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人社部已经就“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做了专题调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3年的人社部工作会议上表示,人社部将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从今年6月初开始,就在陕西、湖南等地,就公务员工资收入、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在湖南常德调研期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李江表示,本次调研是为今后修改公务员法、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做准备。  

  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人社部皆建议,要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作为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参考依据,以此来形成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不过,因为本身职务的特殊性,公务员提薪的建议往往容易引发网友抨击。事实上,关于公务员是否需要提薪,如何提薪?争议仍然很大。  

  周志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工资高低不应一概而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不具有可比性,若要明确公务员收入是否合理,可以和同地区同等学历、同等资历也就是能力比较接近的人进行比较。  

  “其实发达国家公务员工资一般比市场企业低一点,因为公务员风险比较小,低薪换稳定是合理的。我们说公务员工资低,但一直没有好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基层工资确实相对比较低,但是根据层级相比,具体可以倾斜多少,这些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  (微博)认为,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使得政策和标准制定更加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诸多期许中,另一项被广泛期待的是“养老保险并轨”。甚至有中部某市工商局副局长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如果把之前的养老金给我补上,我立马走人。”  

  “养老金并轨”是对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一项改革措施。此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城镇企业职工两大类人员采取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享受不同水平养老金待遇的养老保险制度。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1900元,但同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是其2到3倍。因为二者差别较大,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  

  周志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养老保险并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他介绍说,早在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便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在山西、上海等5地试点,但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冲突而推进缓慢,至今没有真正落实。  

  彼时,新华网发文称,如果让财政负担的八成职工的退休金先期与企业职工公平性看齐,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当前养老金不公问题的要害,剩下的公务员养老金向企业职工看齐便成了“小冰块”,要消融这些利益问题的“冰块”就容易得多,届时,争挤“公务员考试”独木桥的局面便会得到渐次化解。  

  毛寿龙同样表示“‘养老并轨制’值得期待”,他认为“养老保险并轨”对于公务员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是有益的,在现有体制下,公务员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如果要离职,就等于要“净身出户”。  

  “如果实现‘并轨’,公务员转出体制也会比较方便。还可以增强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流动性,让体制更有效率。”毛寿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宣布于7月1日正式执行,明确“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  

  6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皮德海也在一个论述上表示,对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社会反应很强烈,今年要拿出方案,继续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  

  不少学者预测,事业单位员工进社保已经无悬念,公务员养老保险并轨箭在弦上。显然,这个领域的改革也会对公务员的去留产生巨大影响。本报记者  周慧  

  实习记者  刘棉  武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