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无法“通借通还” 无锡将打通“最后一公里”

29.05.2016  16:00

  自2009年无锡市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以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两家运营公司系统不能兼容,导致市民无法通借通还,饱经日晒雨淋的公共自行车利用率非常低,原本一项贴心的便民措施,反而成了让人添堵的事。无锡的公共自行车建设“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市政府近日下定决心,将此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多措并举打通这个影响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在提倡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化出行的今天,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工作已刻不容缓。着手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符合市民多元化出行的要求,将公共自行车服务建设纳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之中,对当下公共交通中存在的不足是一种有效弥补,是一项得人心的民生工程。

  一直以来,在无锡的公共交通中,与公共自行车服务缺位同时存在的是“小飞龙”在道路上的来回穿梭,影响交通安全。“小飞龙”不合法也不安全,难道市民不知道吗?按照我市规定,市区范围内是禁止三轮机动车上路行驶的。2015年因三轮机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高达617起,造成153人死亡、581人受伤,平均每5起死亡事故中就有1起是三轮机动车造成的,而且几乎所有涉事车辆均无牌无证上路。“小飞龙”屡禁不止,一方面是不少低收入者需要靠经营“小飞龙”增加收入,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地铁和公交车服务的“死角”还比较多,市民出行存在实实在在的刚需。解决“小飞龙”问题,在整治的同时,尽快推出便利的公共自行车服务是一项重要举措。

  放眼全国,公共自行车服务优良的城市,市民每天骑自行车出行已成街头一景;周末与家人、朋友骑车出去游玩成为许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服务较好的宜兴市,当地政府推行办卡和使用公共自行车完全免费,每人有100分诚信分,每次违反约定则扣除相应分数,以此来引导市民参与到提高服务水平的行动中去。目前,宜兴城区115个站点,3100辆车子,平均每天一辆车要周转约10次。宜兴市城管局测算,市民乘坐公交每刷一次卡政府就要补贴1元钱,而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成本一次则低于1元。

  公共自行车的运营虽然是企业行为,但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企业行为来运作,而是要把它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来开展。公共自行车系统能否建设得完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监督和约束服务企业,在地铁口、企事业单位、大型商场等处科学设置站点,不断改善服务水平;还要靠老百姓共同来维护。此外,还应有完整的规划和服务体系,不少路段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至关重要,今后新建和修建道路基础设施时,应制定细致的配套措施保障自行车的“路权”,只有系统化地将其纳入公共交通,它才能成为城市的一道文明风景线。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