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客厅”,成为城市景观

22.11.2015  17:17
公共“文化客厅”,成为城市景观 - 新华报业网
公共“文化客厅”,成为城市景观 - 新华报业网
公共“文化客厅”,成为城市景观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金陵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夕阳下的金陵图书馆。

2009年3月24日,位于南京长江路上的金陵图书馆。金伟健摄 VIJS供图

  

   辉煌“十二五” 读图看变化

  新华报业网讯 11月的南京滨江公园,银杏金黄,枫叶火红。金陵图书馆坐落其中,报告厅的圆顶被设计成南京的特产雨花石,碧绿色的主馆则像一块精雕细刻的美玉,成为滨江地区的一道文化景观。就像建筑寓意的“琢石成玉”,阅读也会让人的精神世界升华。

  从长江路老馆搬到河西新城,金陵图书馆新馆与“十二五”同龄。说起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改善,副馆长尹士亮用“巨变”来形容:建筑面积从6000多平方米扩大到2.5万平方米,新增古籍库、少儿阅览室和视听阅览室;办证读者从7万人扩大到23万人;每年借阅量从40万册增长到135万册,到馆人次从52万人次增长到212万人次;每年固定购书经费从180万元增长到520万元……这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在长江之畔,南京人添了一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客厅。

  在吸引读者到馆的同时,金图也尽量把服务送到读者身边,走进社区在居民家门口办分馆,开辟了城南城北两条汽车图书馆线路,在人流量集中的地铁图书小站,还在文化艺术中心等地设置了自助借还机。随着手机阅读的兴起,金图还推出了自己的阅读APP“I金图”,提供5万册图书、40种报纸和4500个音视频节目,读者的需求到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如今的金图,除了图书借阅,更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人在此相遇相识。这里每年有100场以上的讲座,其中教育专题聚合无数关心教育的家长,俞敏洪来馆的时候,报告厅挤满了人,不得不开放多功能厅视听室和展厅进行同步直播;为视障人士和老人制作有声读物的“朗读者”志愿团体达到5000人,他们贡献的是声音,传递的是爱心;电子阅览室办起了培训班,向新城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传播电脑技能;公众还可以预约这里的小报告厅,便于志同道合者在这里办沙龙……这个“大客厅”向所有喜欢书、喜欢文化的人敞开了大门。

  金图的巨变,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我省一级文化馆、图书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的面积5年间扩大3.5倍达到近1500平方米。不仅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而且新建了3000个数字农家书屋。一张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大网正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提升着人们的文化享受和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王宏伟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