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都市创建成果彰显 南京退出“全国十大拥堵城市”

15.05.2015  17:3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公交都市”建设进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南京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2%,2014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6%。

一、政策支撑,规划引领,全力创建“公交都市”

(一)成立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委员会,高位协调、推动我市公交优先发展工作。2013年5月,市政府成立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任副主任的城市公共交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交通运输局,日常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承担。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全市“公交都市”建设规划、计划,出台相关重大政策、扶持措施,建立市、区和部门联动综合保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等。

(二)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编制了南京市公交都市创建实施方案,提出了公交优先、公交引领、公交支撑三大战略,确立了多元公交、一体公交、畅达公交、品质公交、智慧公交、绿色公交六大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了12项具体工程包括:规划引领工程、公交提速工程、网络优化工程、城乡公交均等工程、枢纽支撑工程、场站建设工程、运能提升工程、公交优秀工程、智能交通工程、需求管理工程、清洁能源工程、慢行优化工程。

(三)编制公共交通相关专项规划。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南京市公交场站总体规划》、《南京公交专用道线网规划》、《南京市“十二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专题》、《南京公交专用道近期实施方案》、《南京市镇村公交发展规划》、《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南京市公交场站控地规划》等。

(四)优化全市公交资源配置。我市原有11家公交企业,经过公交资源整合后,目前我市已形成由三家国有性质公交运营企业分别经营三个区域的格局:主城区由江南公交公司经营,江北地区由扬子公交公司经营,江宁地区由东山公交公司经营,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五)构建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市交通、财政部门共同制定了《南京市公共汽车经营企业成本规制管理办法》、《南京市公共汽车经营企业财政综合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公交企业实行成本规制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补贴补偿机制,形成公交企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二、加大投入,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

(一)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我市明确提出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主体、公共自行车、有轨电车、轮渡、出租汽车为补充和延伸”的一体化公交都市体系。目前南京共有地铁线路6条,通车里程220公里。至2017年,基本要形成“井字加放射状”的骨干线网,确保轨道交通大客流运效。

(二)加快公交车更型升级。2011年以来,我市公共交通运力不断加强,共新购、更新公交车4006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078辆,淘汰所有国Ⅲ标准以下公交车,非空调公交车已全部退出主城,公交运力和装备水平得以大幅提升。通过几年努力,主城区实现了空调车全覆盖,同时,加大了新能源公交车的投放,提高了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

(三)推进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738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3800辆。具体分布为:主城(河西)256个站点,10500辆车;江宁区210个站点,6000辆车;江北149个站点,4600辆车;溧水区70个站点,1700辆;高淳区53个站点,1000辆车;公共自行车日均借车次数已达到9万辆次。公共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多,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方便群众,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倡导绿色交通,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去年,我市新建、续建和改造21座公交场站,今年,我们还将新建14座、续建13座、改造10座公交场站。通过加大公交场站的建设,更好地优化公交线网。

(五)加大公交专用道建设。以成功举办青奥会为契机,2014年,我们设置了119公里青奥专用道,其中共享公交专用道65公里,增设青奥专用道54公里。同时,结合迎青奥道路出新改造,完成了河西大街、奥体大街等7条共20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随着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公交专用道的开通,我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已进入主城核心区域。目前全市已有公交专用道59条、182公里。今年,我市还将建设3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力求专用道成环成网,发挥更大效能。此外,我市还累计安装160台移动、30套固定抓拍系统设备,对违法占用公交专用道的社会车辆进行拍照处罚,加大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力度,切实落实公交路权优先。

(六)推进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2014年,我市完成公交智能化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并成功应用于青奥交通保障。在城区各主干道安装电子站牌230块。完成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建设,在河西地区建成公交信号优先系统,269个灯控路口公交车辆停车时间平均减少15%,停车次数降低30%。2015年计划对江南六区687个灯控路口进行联网控制,实现公交优先通行。

三、服务市民,惠及民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一)实施公交优惠各项措施。近年来,我市相继实施了刷卡8折优惠、学生刷卡5折优惠、春秋季空调车刷卡优惠、60-69岁老人刷卡5折优惠、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乘车免费以及90分钟内公交、地铁换乘优惠等公交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提高公共交通资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居民出行成本,提高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积极性,提高公交分担率。

(二)实施公交线网优化工程。实施城市中心区公交与公交、公交与地铁重复线路的运力调整和地面公交走廊快速化改造。重点优化调整与轨道交通衔接和重叠的公交线路,强化轨道重点站、换乘中心的公交支线接驳。结合轨道线路建设计划,提前规划调整公交线路和接驳点的建设,实现轨道线、地面公交线网的充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市交通运输局秉持“开门办公交”的理念,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乘客委员会和社会媒体,充分汲取民智、收集民意,力求线网优化工作更加科学合理。2011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多轮公交线网优化,结合地铁、有轨电车新线开通、保障房地区居民出行实际等,共计新辟公交线路101条、调整优化206条,延长服务时间172条。并且,不断创新公交运行方式,开通8条大站快车线,开通仙林地区6条微循环线路和2条途经长江四桥至六合龙袍、东沟镇的公交快线。开通宏光路、西岗果牧场等一批社区巴士线路,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方向公交出行所需。

(三)完成镇村公交全覆盖。我市积极推进镇村公交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公交服务。目前江宁、溧水、高淳区镇村公交已通过省厅验收,浦口区使用城市公交已实现了镇村公交的全覆盖,按照“五定五统一”新的服务标准,再次增加了公交线路、车辆,同时对所有公交车辆安装GPS,实行动态监管,提升服务水平。

四、提升服务,加大宣传,不断根植绿色出行理念

(一)倡导绿色出行,根植环保理念。我市已连续七年组织开展“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划定私家车限时禁行区域、举办报告会、研讨会、制作并通过我市主流媒体播放宣传片、印制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宣传绿色交通、低碳环保理念,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力。在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方面,2013年,我局上报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实施方案》,2014年又积极征询各有关部门意见,起草上报了《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意见(2014—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市在公交、公务车、行政执法用车等领域共计推广7215辆新能源车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达到2275辆。2014年我市新购新能源公交车1058辆,天然气公交车1158辆,新能源出租车为700辆。

(二)提升交通系统文明素质。通过创建省市文明单位、迎接国家和省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等,在全系统开展了“道德讲堂”和“三礼三优”等活动。在各类交通服务窗口,广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各类交通服务场所,设立“志愿者服务站”,主动帮乘客排忧解难。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同社区、乡镇挂钩帮促,为弱势人群献爱心、送温暖。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传递正能量。

(三)开展温暖交通特色活动。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整合“送温暖”活动资源,围绕特殊群体需求,通过开展温暖交通系列活动,包括“温暖返乡路•真情伴学子”、“情暖交通一线•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爱心送考”、“百名特困家庭成员免费学驾驶”、“致敬千名公交夫妻”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随着“公交都市”各项目标任务的不断完成,全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公交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主城公交分担率由2012年的38%提升至46%。今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公交都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公交发展的需要,全力推进“公交都市”各项措施的落实,稳步提升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争取早日建成畅达、品质、绿色、智慧,人民满意的公交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