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独创“锡剧”+“说书”表演形式

10.02.2015  11:47

朱三林老人

 

每天的人民公园,都会出现唱锡剧、京剧的老人。这些人当中,有一位特殊的老人,对于锡剧的演绎迥别于传统的演唱,他是来自孤山镇乐稼村的朱三林老人。他将说书的表演艺术形式与锡剧唱腔结合,形成了独有的朱氏“说唱”风格,成为公园里知名的“说唱达人”。

 

20岁与“锡剧”结缘

 

今年85岁的朱三林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性格活跃开朗。1949年元月,20岁的朱三林参军,成为保卫当时靖江县委机关的一名卫兵。每天站岗4小时对于性格好动的朱三林来说略显枯燥、无聊。当时县委机关对面是一个戏园,每天晚上总能从戏园中传出阵阵轻快婉转的锡剧曲调。朱三林听着听着便入了迷,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跟着戏园中的曲调一起哼唱。

 

每天站完岗,朱三林回到家便开始反复回味戏园演员们表演的锡剧唱段,《珍珠塔》、《双推磨》……时间长了,朱三林对这些锡剧中的著名唱段居然也能回忆得八九不离十。“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当时戏园周边都隔着很高的墙,我根本看不到园中演员们的动作和姿态,无法模仿。”朱三林有些遗憾地说。

 

在县委机关工作4个月后,朱三林因病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也再没机会听到戏园里的锡剧演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有机会就会练习演唱,时间长了,村里人都知道朱三林会唱锡剧,村里的民间艺人也将他拉入吹拉弹唱的队伍。朱三林一唱就是五六年,自己的技艺也在不断地实践中磨练得越发成熟。

 

再迷评书成双料骨干

 

文革期间,锡剧被禁唱,收音机中每天播放的都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样板戏。朱三林心痒难耐,将样板戏的词一一默背下来,转而尝试用锡剧的唱腔重新演绎这些经典京剧。1967年,公社组织文艺能手赴全市各个乡镇表演样板戏,朱三林凭借其惊人的记忆力、出色的唱腔入选,跟着文艺队去了生祠、马桥等多个乡镇唱戏,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1968年,常州武进评书团来靖表演,看着说书人在台上表演,“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一段段经典的评书让朱三林深深为之折服,朱三林又开始迷上评书。“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人演唱。”朱三林告诉记者,好的说书人仅需要一个人就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回到家后,朱三林思索着,评书仅仅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将故事讲述地引人入胜,而锡剧表演除去乐队,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成戏,能不能将评书与锡剧结合起来呢?朱三林以《珍珠塔》为蓝本,开始了最初的尝试。

 

“《珍珠塔》锡剧讲述的是方卿和陈翠娥之间的爱情故事,对于方卿的背景交代得却不甚详细。”朱三林说,在《珍珠塔》原有故事的基础上,他对故事进行扩充润色,改编成适合评书的形式。但是对于故事中的经典选段,朱三林仍然采用用锡剧的形式演唱。

 

一个人演活一台戏

 

话说方卿父亲含冤而死,家中偏又遭火灾……”昨天下午,在钟楼广场,朱三林现场向记者展示了一段《珍珠塔》说唱。说评书说到陈夫人初见方卿时,原本平铺直叙的朱三林突然眼带鄙夷、语调上扬,捏起兰花指,变身成为“陈夫人”,唱起了锡剧。刚唱完没几句,朱三林又转变成为穷困潦倒的方卿。方卿的饱学多才、愤然感慨被朱三林的一言一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三林特殊的表演方式吸引了路人的驻足观赏。一场戏下来,他分别饰演了方卿、陈夫人、陈翠娥等《珍珠塔》里的所有角色,惹得路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想不到一个85岁的老人能够将《珍珠塔》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演绎出来,真佩服他的记忆力!

 

自从7年前老伴去世后,朱三林觉得一个人在家闷得慌,便唱上几曲,说上两段,或者给埭上的老年朋友表演一番,以此来打发空余时间。隔三岔五,他还会骑自行车到人民公园给大家露一手。与公园里唱戏的老人们不同,他独特的演绎方式为其在公园内赢得了“说唱达人”的称号。

 

图为“说唱达人”朱三林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