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八千年,世界最早水稻田现身泗洪

06.05.2016  17:18

  顺山集文化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五百年

  石磨盘磨球组合

  陶塑猴面

  圜底釜是顺山集文化最具特色的陶器

  图为韩井遗址稻田遗迹。

  中国江苏网5月6日讯 大约1万年前,中国人开始利用并选育水稻,此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水稻田位于苏州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然而,记者昨天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刚刚结束的泗洪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论证后达成共识,顺山集文化得到正式命名,中华文明谱系再添江苏基因。正在发掘的泗洪韩井遗址属于顺山集文化,专家们在考察时认为,这里发现的水稻田遗迹不仅为中国最早,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遗迹。

  韩井遗址,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

  泗洪顺山集遗址自2010年起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其独特的文化面貌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可。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召集,委员会主任、北大教授赵辉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考古界就提出将这一发现命名为顺山集文化,此次来自社科院、北大、国家博物馆及苏沪浙皖等地的文博专家经过3天讨论,将之命名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顺山集遗址是淮河流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遗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的空白,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用“江苏文明之根”形容顺山集文化,他说:“江苏的‘苏’字,繁体字写作‘蘇’,它的形象是水草丰茂,有鱼有米,泗洪顺山集文化的韩井遗址,恰恰是江苏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已知最早的鱼米之乡,是对‘苏’字的精彩诠释。

  作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顺山集文化分布范围位于苏北、鲁南、豫东南和皖北的交界地带,同样类型的文化遗址目前已发现近20处,它的独特性在哪里?此次考古总负责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首先是陶器特殊,用夹砂陶作的圜底釜,底部像锅底,考古出土的灶,因为时间最早而被称为“天下第一灶”;其次是生产工具中出现了圆形的石磨球和石磨盆;第三是在生活区周边挖深沟,形成环壕,人们住的是地面式或浅地穴式的圆形房子;第四先民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审美,陶制的猴形、猪形和熊形面具带有人类童年时的稚拙与天真。

  根据北大、社科院、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佐治亚大学的同位素测年,顺山集遗址共分三期,时间跨度为距今8500—7500年,奇怪的是,在约8000年前后,顺山集遗址的人类活动一度突然消失,这里的人是全部死亡还是全部迁移?巨变的原因是气候变化、疾病流行还是部落战争?这些问题仍然是谜。

   8000年前,

  先民们在此驯化水稻

  为深入了解顺山集文化,国家博物馆对顺山集遗址4公里外的同时期韩井遗址进行了连续2年的发掘,在一个100平方米的探方内发现了一组与水稻栽培相关的遗迹。

  韩井遗址考古领队、国博考古部馆员庄丽娜告诉记者,专家倾向认为这是一处稻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组遗迹的结构特点以及水管理的方式与既往发现的水田类似,都有田块、水坑、水沟、水口,水坑间有高差,把水从东南角引向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二是遗址内发现了炭化稻和驯化水稻的证据,表明当时存在人类有意识的水稻栽培活动。

  林留根告诉记者,韩井遗址的发现基本可以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田,对研究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意义重大。以前学术界认为,中国水稻种植发源地是长江中下游,后来淮河上游的贾湖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炭化稻,而韩井遗址稻田的发现,清楚地表明淮河流域同样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源头。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每个地块面积都不到10平方米,作为稻田是否太小?林留根表示,比顺山集文化晚2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稻田面积只有几平方米,比顺山集文化晚4000年的连云港藤花落遗址,稻田面积最小也只有十几平方米,因此田块大小并非关键,田块结构和稻种的驯化程度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判断水稻是否被驯化?北大文博学院秦岭教授表示,野生稻要繁殖,稻粒必须能在成熟后自动落到地面,而人类采集和收割的稻谷,都是成熟后仍留在茎杆上的,因此人类驯化水稻是一个反自然的过程。分辨野生稻还是驯化稻,关键要看稻粒与茎杆相连部位的小穗轴,小穗轴光滑表明是自然脱落的野生稻,如果有拉扯形成的断裂,则表明是驯化稻。研讨会公布的一份检测报告表明,顺山集遗址驯化稻所占的比例从早期的14%增长到晚期的26%左右,这表明当地水稻驯化水平比较低,但1000年间从未间断。实际上,水稻驯化过程极其漫长,学术界认为这个时间长达三四千年,直到6000年前才基本完成。

   从猎人到农夫,

  多学科联手破解远古生活

  因为驯化稻占比不高,专家们认为顺山集文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渔猎和采集仍然是先民们的主要生活方式,那时的人们处于从渔夫、猎人向农夫转型阶段。

  多学科合作使得8000年前的生活被逐步认知。上海博物馆陈杰研究员负责动物考古分析,他告诉记者,遗址中发现了鳖、狗、猫、猪、麋鹿、梅花鹿、麂獐类和水牛等动物的骨骼,通过它们的栖息地可以推测,顺山集遗址周边有大范围的水域和沼泽,还有灌木和森林,生态环境非常好。狗的骨骼表明它们已经被完全驯化,被安葬在住房周边证明了它们与人类关系亲密。猪处于半驯化状态,其骨骼是所有动物中最多的,近40%在1.5岁至2岁间死亡,此时它们的体形和肉量已经达到最大,人工饲养的猪往往在此时被宰杀。更多的猪骨骼来自中年和老年猪,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处于家猪驯养的早期阶段,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狩猎。

  对土层和器物表面的显微镜考古则表明,薏仁是当时最普遍的食物,其次是一种类似吊瓜的植物栝楼,在近50件标本中,只有一件石器表面发现了水稻淀粉颗粒,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当时对水稻的利用程度并不高。

  淮河流域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是气候敏感地带。与其他生活较为稳定的地区相比,顺山集文化的先民们为应对较为剧烈的气候波动,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这也许正是当地很早出现稻作农业的原因之一。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表示,农业产生前人类过着迁徙生活,只能随身携带很少物品,而农业和定居可以积累财富,并且使人口暴增,合作增多,进而出现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顺山集文化正处于这场变革中,这场变革奠定了后来的人类社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山集文化可被称作“江苏文化之根”。

  本报记者王宏伟

  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供图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