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文字记者的跨界之旅

01.02.2015  14:02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5省两会《今天我主持》的台前幕后

  主持人:杭春燕

  高级记者,新华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对话主题:

  环境监管

  主持人:黄红芳

  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对话主题:

  农民工讨薪

  主持人:吴剑飞

  扬子晚报编委

  对话主题:

  食品安全

  主持人:袁涛

  中国江苏网资深记者

  对话主题:

  教育均衡发展

  主持人:成岗

  南京晨报特别新闻中心主任

  对话主题:

  文化惠民

  主持人:沈峥嵘

  高级记者,新华日报科教部副主任

  对话主题:

  缓解大医院就医难

  主持人:仇惠栋

  扬子晚报时政部首席记者

  对话主题:

  公交优先

  主持人:傅晓

  中国江苏网主持人,资深记者

  对话主题:

  出租车市场

  主持人:孔德信

  江南时报编委

  对话主题:

  创新传统文化

  台上30分钟,台下30小时

  第一次“触电”或者说是“触网”,一个字形容:“”!但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走到幕前,面对镜头。这是最出乎意料的一次全媒体体验,最让人心跳的“跨界”挑战。

  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到节目播出、文字稿刊登,前后持续近10天。访谈短短30分钟,可能付出的时间30个小时都不止。

  跨界最难的,还是自身转型,写了十几年的稿子,习惯凡事先过脑子,而不是先过嘴巴。总之一句话,看着容易,实则很难,“功夫在诗外”。我以后再也不会抱怨“码字”苦了。

  主持人:唐悦

  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对话主题: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扬子晚报记者仇惠栋(右)在主持访谈。  

  新华日报刚过77岁生日。这张报纸亲历和见证了无数风云。眼皮底下的风云是,互联网潮涌,新媒体抢滩,纸媒如何杀出一条生路?

  今年省两会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打通旗下网站纸媒,打造了一台《今天我主持》深度访谈节目。10名先驱大概可以叫“文字记者主持人”。

  记者跨了界,媒体融了合。此次十档访谈专题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江网、南京晨报、江南时报等媒体及各家微博、微信同时“开花”,这样的传播广度对采访对象和受众来说,都是新鲜而具震撼力的。

  到今天为止,十档访谈全部刊播完毕。让我们来听听台前幕后的全媒体融合的故事。本版整合王晓映沈峥嵘

  见报又见人,见字又听音——亲近!

  “转型力作”终于录完的夜晚,外面大雪纷飞,“女主播”我愉快地从集团演播室出门,美美地在家大吃了一顿夜餐。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张新民主任在前一夜通宵工作的情况下,推掉电视台专访,冒雪赶到我们的演播室。感谢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亲自关心,并动员原本低调的副厅长参与访谈;感谢秦亚东副厅长精心准备素材供我参考。

  过去见报不见人,见字不听音,使人有距离感,这种综合的新形式,使人耳目一新。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码了15年字,忽然让我做主持,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我的话题是农民工讨薪,邀请嘉宾就颇费了番周折。政协委员、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娟很快确定下来了,农民工代表的寻找着实费了周折。农民工有的不善于表达,有的从没讨薪经历,最后一个联系人李兰女让我松了口气。

  虽然上场前做足了准备,等到灯光一打、摄影师喊完3、2、1,脑袋一片空白,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老记要适应新角色,更需要媒体整个运作模式的改变。

  追求内涵与深度

  我曾经做过几年广播记者,现在报社工作,再到这次上视频,文字、声音、图像齐全了,是不是能叫全媒体记者了?似乎形式上有了,但还远着呢。拿起笔能写新闻报道,端起相机能拍新闻图片,扛起摄像机能拍电视新闻,这些技能还得再学习。

  再说约访。这次听说要坐在摄像机前,吓跑了好几个熟人。找陌生人来试试,结果成功了。胡晓抒局长认为报网齐上、文字视频同发的形式新颖,传播效果更好。

  采访前,我特地到南京市最先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鼓楼区,了解挂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过程及其带来的变化,新闻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