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25届全国书博会看书业潮流 数字化才能求新生

29.09.2015  15:01

  新华报业网讯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5日至27日在山西太原举办。记者发现,传统书博会“大而全”的销售订货模式正在向“潮而精”的展示交流功能转变,透过书博会看图书潮流,“互联网+”正深刻催化出版业的裂变,数字化渗透各个环节,众筹模式推生全新业态,而这些也倒逼着传统出版进一步深耕细作。

  “扫一扫”,现场看书线上购书

  本届书博会上,众多出版商热情拥抱“互联网+”,平面、静态、单一的传统出版正向立体、动态、多元的数字化出版转变。

  重庆出版集团大玩“互联网+”及O2O概念,步入展馆,最先看到的不是图书,而是电子设备体验区,读者可以用电子触摸屏、电脑、iPad、手机上网查看重庆出版集团书目及新书介绍,也能现场下单购买。现场样书每种仅摆一到两本,每本图书上都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直接拿起手机“扫一扫”,在天猫旗舰店或旗舰微店下单,购书享六五折优惠。北京一家公司则推出“智慧城市图书综合服务站”,给出最后一公里阅读方案。这个服务站可以让读者通过电子触摸屏阅读或购买图书,还能检索书店图书数据库,进行网络下单购买。

  中国出版集团专设了一个数字出版展示区,“有声事业部”甚至还推出了广播剧《道士下山》《狼图腾》等,让出版直接与流行的影视挂钩;“学习中遇到不会的习题,在APP中输入‘导学号’就能得到全方位辅导。”西安博创利用其数字资源,与全国多家出版社推出“导学号”;在互动展示区,iReader提供了Ipad、智能手机等各终端的APP,也展示了自家的“电子阅读器”,技术的发展让电子阅读体验越来越好。

  众筹出版,热闹之后还须走得远

  众筹出版是刚刚兴起的新概念,它不是捐款也不是投资,支持者的参与可获得相应回报,这种模式催生了全新的出版业态。

  本届书博会上,重庆出版集团的“《故城》出版众筹项目”面向全国发起。摄影家戴前锋几十年如一日拍摄、积累了30万张“老重庆”经典图片,由于出版成本高昂,“《故城》出版众筹项目”应运而生。记者发现,该众筹项目最大亮点是将“联合出版”与“众筹”嫁接起来,众筹对象为全国图书馆、新华书店,凡订一套《故城》,参与单位即成为“联合出版人”。据悉,该书众筹订量满2000套,即可开机印刷。

  书博会上,记者发现众筹项目不少。出版界人士表示,众筹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去年众筹网页面上一个“字里行间”的项目,50万元筹资目标,24小时成功众筹100多万元。目前众筹网已成功完成众筹出版项目几十个,如徐志斌的《社交红利》、郭宇宽的《创业学绝味》、凯文·凯利的《新经济新规则》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个月内筹资160万元,《社交红利》在两周内筹资10万元。

  对异军突起的众筹出版项目,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少一些故弄玄虚,概念炒作,把更多精力用在内容生产上,对参与众筹者的承诺尤其要做到言而有信,如此,出版众筹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深耕细作,传统出版深挖文化内涵

  记者关注到,在数字出版的倒逼之下,传统书业正在深挖文化内涵,强化精品意识。

  本届书展上,各大出版社卯足了劲,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山西展团,《山西八大文化品牌》《晋之韵》《晋商百年》《山西味道》等地方文化图书唱起了主角,北京展团主推《纪念曹雪芹诞辰三百周年》等一系列红学图书,陕西馆展团则推出了《秦岭四库全书》,包括《文明春秋》《山水清音》等。

  在历届书博会上,豪华包装图书曾经是绝对的主角,而在本届书博会上,小开本口袋书则让人耳目一新。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宣传语“玩手机累了,看会儿书吧!”让人倍感亲切。另外,《诗经》《西厢记》《坛经》等小书也小巧玲珑,让人爱不释手。湖南文艺出版社、岳麓书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整体行动,推出“周读书系”,首批50本图书与读者见面,这些图书有书香,有质感,弥补了数字阅读的不足。

  观察本届书博会,出版社更加注重出版品质,推出各种优质图书和精品图书。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拉贝日记》、《小难民日记》、《世界现代化进程》,译林出版社的《面包会有的》、《新手》,上海三联书店的《大学的兴起》《解读宪法》,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民国纪事本末》等等。这些优质图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图书出版在网络化时代提升文化品质的积极努力。本报记者贾梦雨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