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入股”借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新通道

15.07.2016  17:43
  “鼓励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海外市场。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因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投资选择面更广。中小型企业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大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投资,为大型企业提供某些项目的服务外包,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通道。”这是蔡建国就中小企业怎样融入“一带一路”提出的真知灼见。
  “一带一路”让大型企业投资面更广
  蔡建国指出,作为“十三五”国家规划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对大型企业的扶持和推动作用显著,特别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然而,这些投资的受益者多是大型企业以及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银行金融企业,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与活力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在这轮政策红利中的受益相对较少。
  “一带一路”尚未使中小企业获益
  蔡建国认为,一方面,现阶段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港口、机场等。这类投资特点主要是高投入和高门槛,因此大中型的垄断企业会从中收益颇丰,而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导向特别明显的小微企业在这类投资中很难立足,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政策歧视,对其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缺乏自信,未能制定出基于国家大战略的“走出去”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走出去可以加快国内相关产业的逐步升级,这就在政策上为中小企业设定了准入门槛。但实际上,“一带一路”战略对外经济发展布局囊括了旅游、留学中介、新媒体、医疗服务、水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而这些行业实际上正是中小企业(包括创业企业)的优势领域。但由于缺乏足够政府信息支持,很多中小企业实际上主动将自身排除在国家战略发展之外。
  搭建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障碍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实现更大发展,蔡建国建议除了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外,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在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政策优惠信息指导,帮助企业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发展的企业目标。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借力“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关键是政策信息不对称。为打破这种信息上的障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服务平台,为这些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信息,更好地帮助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
  其次,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帮助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创新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在“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更应该为之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针对这些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弥补企业发展的短板,从而使之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去。
  再次,健全企业保险制度建设,为中小型企业赴海外投资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融资渠道,在对外扩张的同时,缺乏相应的信用担保,融资比较困难。在当前我国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的背景下,为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型企业提供融资以及信用担保方面的服务,不仅能促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还能为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解除后顾之忧。(作者 姜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