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
江苏开发区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宏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东部地区,江苏开发区的政策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在减少,而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江苏的先发优势在丧失。江苏开发区下一步的路子到底怎么走,建设运营采用什么机制,选择什么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开发区运营,
发挥“无形之手”的有形作用
作为全国开发区开发建设最早的省份之一,江苏开发区起步之初多以政府主导为主。
但一切都因时而变。对照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不同程度的体制回归、活力衰减等,又使得我省开发区的先发优势、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新的发展受到拖累。
随着各类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开发区运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运营,用市场手段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已成现实必答题。
无论是深圳的蛇口、上海的漕河泾、闵行等以企业为主体开发的开发区,还是河北省固安工业区通过PPP模式将园区整体外包,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的探索,都值得借鉴学习。
“企业化运行讲究成本和效益,行政推动往往不计代价,缺少经济效益考量。开发区是小政府、大服务,相关政策措施可以行政为主体来推动落实,但服务领域完全可以市场化。”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羌强说。
在业界人士看来,开发区改革还受制于一些政策、体制方面的限制。比如,老百姓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房建设等,让企业实施确有难度。也有人说,江苏开发区普遍走产城融合模式,一个开发区就是一座新城,大量社会管理职能应由政府承担。引入市场机制,向社会资本放开,可在开发区的某个区域、某项职能、某个项目试点探索。
2009年5月,一个50平方公里的新园区——苏通工业园区在苏通大桥北端奠基。随后,苏州工业园区、南通经开区、省农垦集团三方四股东合作成立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开发建设。苏通园区董明说,组建合资公司进行开发,减弱政府参与,通过公司盈利平衡各方股东利益,突出了市场成分。后来,苏州方面又成立中新集团南通分公司,负责招商引资,目前一期9.5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注册企业1800家、100多家运营,二期正加快推进。
公共服务平台是泰州医药高新区一大特色,市场参与则是公共平台的特色。泰州市委常委、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说,19家专业平台,有的政府参与、企业运行,有的企业化运行、政府支持。动物实验平台,由专业企业负责;技术安评平台,政府适度参与、技术人员持股。这些平台在服务园区企业的同时,有的已做到自收自支。
“产城融合”,
社会事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开发区面积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化,“产城融合”渐成趋势,这对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争在朝夕。
苏州工业园区是很多建设运营和管理体制新实践、新经验的原产地。从开发之初建立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到2015年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园区以体制创新为引领,编制了近百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2015年9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治理、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创一条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道路,已形成48项阶段性成果,包括城市治理领域的智慧园区试点、体制改革领域的大部门机构改革等5大领域10项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
凭借“特殊政策、特别要求”“双特”机制,邳州经济开发区发展获得新动力。早在2013年,邳州市就决定把开发区作为“特区”,建立特别机制、实施特殊政策,今年又推出“升级版”,把特殊政策、特别要求推向全市9个园区板块。授予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开发区实行一级财政政策,让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开发区的钱开发区用、开发区的人开发区管,大大激发了开发区干事的热情和干成事的信心。
民众联络所,服务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是苏宿工业园创新管理的一个“窗口”。“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功能、统一内容”,每个民众联络所为方圆500米内的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一站式”社区行政服务和多功能社区活动场所,兼具“社区”“邻里中心”“政府服务中心”等功能。借助这一平台,园区每月设立“社情民意联系日”,现场解决群众难题,让居民参与管理工作。苏宿工业园要将这一模式打造成特色社区品牌。
“放管服”,
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化改革
几天前,常州高新区成为我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1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之一。“原来一个项目需要13个部门审批,盖五六十个公章,从审批到开工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现在高新区要成立行政审批局,所有审批必须在50天内完成”。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说。
大胆探索,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积极开展新的试点试验,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向深入,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开发区的殷切期望。19个试点开发区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将涉及市场准入、建设投资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划转至开发区管委会,让更多审批事项在开发区就能办理。
改革争在朝夕,但落实难在方寸。周斌坦言,推进运营体制改革有不少困难。比如,观念滞后、顶层制度不变,会带来改革阵痛,简政放权和地方承接必然有个磨合过程。而当相对集中审批将原本相对分散的单个环节串联起来,对审批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有了新要求。他建议,颠覆传统观念,加强标准化流程制定,切实提高工作服务能力。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区域。从“园区事园内结”,到新上项目“不见面”审批,创新开展“1+9”两级联合代办服务机制,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申请受理“全天候”,重点项目基本做到“当日报、当日结”。上半年,全区完成项目立项125个,平均办理周期1.5天,在承诺时限基础上再压缩50%。
创新无止境,改革在路上。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薛峰说,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补齐问题短板,努力做到“手续材料简无可简、办理时限减无可减”,在全省开发区新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走在前、当示范”。
本报记者 邵生余 杭春燕 吴琼 付奇
本报实习生 袁渊
原标题: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