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兄弟俩一聋一瘫 相互扶持扛起父母债务/图

07.12.2015  10:55

每天,不会说话的弟弟都要推着哥哥出门散心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摄

        傍晚时分,正是村庄里炊烟袅袅的时候。扬州宝应县夏集镇双塘村的一条小路上,常常能见到一个推着轮椅的背影。推轮椅的人,瘦瘦高高,皮肤黝黑,脸上总是挂着笑。坐在轮椅上的,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又跟你弟弟出去啊!”听到有人跟自己打招呼,坐在轮椅上的男子挥了挥手,显得很“得意”。

        这是一对亲兄弟。坐轮椅的是哥哥,名叫王秀中,今年48岁,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而推轮椅的,是44岁的弟弟王秀明,幼年便已失聪,是聋哑人。兄弟俩幼年丧母,15年前父亲也去世了。从那时起,都没有成家的兄弟俩便相互扶持,撑起了他们摇摇晃晃的小家。

        弟弟的手语只有哥哥能看懂

        “怎么还不回来,别出什么事吧!”中午11点半,王秀中摇着轮椅,一遍遍地在自家屋前转悠,嘴里不时喃喃自语。“你不要着急,他下了工就会回来,再等等!”周围邻居劝他。

        听到这话,王秀中不再说话,只是依然望着门外的小路出神。

        前些天,弟弟接了个当小工的活,帮人家砌墙,从此每天早出晚归。工地上本来包饭,但王秀明一心挂念着哥哥,每天午休时都会赶回来做饭。

        每到中午时分,王秀中就晃晃悠悠地摇到门口,倚着门框等弟弟。只要王秀明到了点还没回来,王秀中就急得团团转。

        半个小时后,王秀明回来了。见到门口的哥哥,他笑着伸出手掌,做了个向外扩的手势。

        “他这是什么意思?”邻居转过头问王秀中。

        “他说今天有点事。”王秀中笑着说。

        兄弟俩都没有上过学,弟弟王秀明更是没有学过一天的哑语。实际上,他打出的这些“手语”,只有哥哥能看懂。

        “有时候看到他们互相比画,说得挺开心,但我们一点都看不懂。”邻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兄弟俩之间,实在太有默契了。

        这种默契,源于弟弟15年来对哥哥的悉心照料。

        每天清晨6点,王秀明便早早地起身。冬日的乡间,举目所见还是一片漆黑。为了不惊醒睡在一旁的哥哥,他蹑手蹑脚地穿衣、下床,然后拉开了厨房的门。淘米,生火,不多时,一锅热气腾腾的粥便做成了。

        做完这一切,王秀明再次回到房间,轻轻地碰醒哥哥。看着眼前已经忙活了一阵子的弟弟,王秀中微笑着伸出拇指,比划一个“向上”的手势,意思是“起床”。王秀明弯下腰,一把将哥哥抱起,让他能够平坐在床头,然后开始一件一件地将衣服往王秀中身上套。

        穿好衣服后,王秀明伸手将哥哥抱起,“平移”到停放在床边的轮椅上,再慢慢推到饭桌前。等做完这一切,王秀明已经是满身大汗。

        “我有100多斤重,他天天都这么抱来抱去。”看着眼前忙碌的弟弟,王秀中有些不好意思。

        双亲先后离世,他们背下所有债务

        王秀中比弟弟王秀明大4岁。生于1967年的他,在5岁那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王秀中7岁那年,母亲董顺英在田间干活时突遇意外身亡。到了2000年,父亲王金兰又因脑溢血去世。

        此时,留给这对残障兄弟的,除了失去双亲的痛苦,还有数万元因治病欠下的债务。

        从那一年起,兄弟俩便扛起了生活重担。他们盘点了一下家当:三四亩地,两间还没来得及装修的瓦房,除此之外,家中再没有什么能抵债的东西。

        兄弟俩将堂屋腾出来,开了一个小商店,卖些油盐酱醋,由哥哥王秀中负责照看。从此,哥哥“主内”,负责料理家中的小商店;弟弟“主外”,除了出门打些零工贴补家用外,还得侍弄家里的几亩地。平时哪怕再忙,弟弟王秀明也得先把常备的货物摆上货架,然后才能放心地出门。

        见到记者,王秀明伸出了自己的手。因为刚刚从工地上回来的缘故,这双手沾满了石灰和尘土,看起来呈青灰色。握着这双手,像是抓住了一块矿石。因为长年干粗活,老茧已经从指关节蔓延到了整个手掌,像是戴上了手套。

        “王秀明人特别老实,干活地道,不会耍滑头,把活交给他我放心!”提起王秀明,雇主小李赞不绝口。

        “虽然身体不太方便,但是他们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别人差!”乡邻朱顺英告诉记者,在村上,大家都很尊重王秀中、王秀明兄弟俩。

        当记者来到兄弟俩的家时,邻居戚家兰正在帮他们杀鱼。“我看这种小鱼挺不错的,就帮他们带了点,他们平时伙食太差了。”这是一种水乡常见的小杂鱼,五块钱一斤。王秀中告诉记者,这两斤鱼,他们俩可以吃三天。“平时难得有荤菜,吃鱼都是一星期一次。

        就这样,兄弟俩省吃俭用,一有钱就存起来还债。7年内,兄弟俩还清了债务,硬是支撑起了这个摇摇晃晃的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政部门考虑到兄弟俩的情况,为他们办理了每年5600元的低保补贴。

        乡亲们也都知道哥俩有困难,不时会来买点东西,一天下来,小商店的流水有数十元。

        最大的心愿,是给弟弟买台电脑

        没事的时候,王秀明常常推着哥哥到处转悠。田间地头、塘边河堤,对于王秀中来说,弟弟就是他的双腿。

        知道弟弟辛苦,王秀中时不时会托人去镇上买点熟食,给弟弟补身体。“他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先给弟弟。”邻居戚家兰说。

        因为是高位截瘫,王秀中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下床、上下轮椅乃至平时的洗头洗澡,都是弟弟一手包办。“家里买了个大澡盆,平时都是他把我抱进去,给我洗澡。”王秀中说,自己长年瘫痪,便盆从来都是弟弟清理。“有时候不小心撒到床上衣服上,他也不嫌臭,一句抱怨话都没有。”王秀中揉了揉发红的眼圈,声音有些哽咽。

        尽管听不见哥哥在说什么,王秀明还是从表情中猜到了一些,他轻轻拍了拍哥哥的后背,笑了。

        因为放心不下哥哥,原本有机会跟着大伙出去打工的王秀明,只能到处在附近村庄找些零工做。“农村的活不多,一个月也没有几次,一般就挣个七八百块钱。”谈起这些,王秀中有些无奈。

        面对瘫痪的哥哥,王秀明不敢出远门,也一直没有成家。虽然有4岁的年龄差,但是弟弟王秀明看起来却要比哥哥还显老。“都是我拖累了他。”面对现代快报记者,王秀中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由于收入不稳定,哥俩的日子过得很清苦。父母留下的瓦房内空空荡荡,一台别人送的二手电脑前段时间也坏了,现在没法正常开机。“电脑太老了,都没人会修。”王秀中说,弟弟下了工喜欢在电脑上打打牌,现在电脑坏了,弟弟唯一的娱乐活动也断了。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弟弟买一台新电脑。”王秀中说。

        用坚强和热情谱写患难之歌

        □推荐人:宝应读者 董雷

        推荐感言

        夏集镇双塘村,住着一对瘫聋俩兄弟。他们自小至今屡遭不幸,屡受打击,历经磨难。10多年来,他们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互慰藉;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极其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以非常超人的毅力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活的强者之歌,残疾兄弟患难与共的真情之歌。

        得知这对兄弟的事迹后,我们曾先后多次到他们家里去,亲眼见证了这对兄弟相互照顾的细节。客观来讲,王秀中、王秀明兄弟身体上是残缺的,但因两人感情深厚,互相扶持,哥哥几乎成了弟弟的口舌,而弟弟则成了哥哥的腿脚。在我看来,很多拥有健康身体的兄弟都比不上他们,这对兄弟用坚强的性格和对生命、生活的热情,演绎了一场让人感动甚至是敬畏的兄弟真情。而这,也是我推荐他们作为感动中国江苏推选人物的主要原因。(王煜 韩秋)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