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儿童福利院招募"爱心爸妈":给孩子一个家

25.11.2014  12:08

  有一群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没有家人在身边照顾,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你愿意成为他们的亲人,让他们拥有温暖的家庭吗?现代快报记者昨天获悉,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正在招募一批“爱心爸妈”,和福利院的孩子组成一个“”,爸爸可以出去工作,妈妈在“”照顾娃。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了后宰门东村80号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子里有一幢独立的三层小楼房。这里就像一幢居民楼,现在住着5户家庭。记者走进两户家庭,感受他们一家6口的幸福生活。

  临时父母+4个孤儿的幸福生活

  ■爸爸:杨勇47岁  ■妈妈:徐晓洁46岁

  ■孩子:老大慧慧8岁、老二志峰5岁(聋哑儿)、老三君儒5岁(兔唇、心脏病)、老四以宁3岁(心脏病)

  “我不相信我的孩子做不到

  昨天上午10点,妈妈徐晓洁已经在厨房忙开了。土豆牛肉、红烧鱼、炒虾仁、青椒干子、鸡汤……“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饿得快。我先做好,他们放学回来吃温度刚好。”客厅里随处可见小板凳,铺着碎花布的沙发上,散落着毛绒玩具。墙上一米以下的视线范围内,挂满了孩子们的照片,最中央是一张大大的全家福。浓浓的饭菜香飘出来,一股“”的味道。

  “爸爸今天正好调休,小家伙们要开心死了。平时一个个都眼巴巴地等着周末,因为爸爸放假就可以带他们出去玩儿了。”徐晓洁笑着说,爸爸平时下班回来,经常带水果、零食回来。“一看爸爸拎好吃的,本来坐在沙发上的,全部往身上扑。‘爸爸你回来啦!’‘  爸爸,你下班啦!’‘  你辛苦啦!’叫得可热情了。”她有点吃醋地表示,自己跟孩子才是最亲的。

  大女儿慧慧8岁了,在院外上学前班。三个弟弟,都是在福利院里上幼儿园。“慧慧每天放学,一回来就跟我讲学校里的趣事儿。”她乐呵呵地表示,小姑娘最近开始“臭美”了。“每天照镜子就要照半个小时。又是梳头,又是戴发夹,还装模作样地搽香。我就跟她开玩笑,‘妈妈带你去剪头发去’,她就开始撒娇。”她表示,四个孩子一开始来,都很拘束。现在,一个比一个会撒娇,还会主动提要求了。“妈妈,我想要那件衣服。”“妈妈,带我出去玩。”徐晓洁学着孩子们发着嗲撒娇的样子,把自己逗笑了。

  “虽然我们是福利院聘来的‘爸爸妈妈’,但是照顾四个普通孩子都不轻松,更别说,我们家宝贝们都是这种情况的。”徐晓洁说,除了老大,其他三个,都是兜着尿布来的,单是训练他们少使用尿布,就费了很大劲儿。“志峰和君儒5岁了,还不能自理,晚上几乎睡不了觉,夜里孩子们要上厕所,就要起来带他们去。”她说:“如果给宝贝们穿尿不湿,我也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但作为一个妈妈,从内心里,我不相信我的孩子做不到。

  ■爸爸:杨国义52岁  ■妈妈:陈蓉48岁

  ■孩子:老大萌萌9岁(聋哑儿、半瘫)、老二天熠7岁(脑损伤)、老三碧凡6岁(先天愚型)、老四蛋蛋3岁(脑损伤)

  要给孩子们完整的大家庭

  客厅里,老大萌萌正拿着玩具玩得开心。看到有人进来,她眼珠子转了几转,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扫到妈妈的身影,她开心地“啊,啊”叫了起来。妈妈陈蓉指了指自己的脚,又指了指门口,小姑娘就欢快地跑去给妈妈拿来鞋。陈蓉竖起了大拇指:“萌萌,真棒。

  “萌萌是聋哑儿,而且半瘫。从3岁开始,跟着我们6年了。”妈妈自豪地表示,养到这么大,特别有成就感。“我们母女俩之间,不需要语言,她懂我。每次出去,她都把我的膀子一勾,我就跟人家炫耀,这是我大女儿。”陈蓉自己有个儿子,已经成年,她一直想要个女儿。“现在我有两个女儿了,还有老三碧凡。人家问我,你有几个孩子,我都说5个。”逢年过节,朋友婚礼,她都带着四个孩子走亲访友。“我不仅希望他们有爸爸妈妈,还希望他们有爷爷奶奶、舅舅舅妈,跟所有普通孩子一样,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大家庭。

  看到地上掉了一块橘子皮,陈蓉突然严肃起来,对着萌萌,指指地上,又指指垃圾筐,反复了几次。“不仅是萌萌,我对天熠、蛋蛋都是这样要求的。其实萌萌左半边身体都不听使唤,但我要用正常人的要求训练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了训练萌萌,爸爸还想出了抓瓶子的方法。“她一开始连空瓶子都举不起来,抓起来就松掉,很抗拒。我只能一点点哄她,抓着她的手一起练。6年过去了,瓶子里的米都快装满了。

  “妈妈,我回来了!我要玩电脑。”11点钟,孩子们陆续回来。天熠一回来就忙着找平板电脑,玩起了游戏。看到姐姐抱着妈妈坐在沙发上,碧凡默默地坐到另一边“争宠”。小弟弟蛋蛋则捧着养了乌龟的盆,跟在哥哥后面。“阿姨好!”看到外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起了好。妈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难题

  “爱心妈妈”正面临流失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朱洪介绍,家才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家,福利院探索了多种养育模式,比如,符合收养条件的,对收养家庭评估后办理收养手续。对于部分有轻微残疾的孩子,放到社会上的爱心家庭寄养;残疾程度大且不能离开福利院的,就进入“类家庭”抚养,即由一对爱心夫妇与孤残儿组成的“模拟家庭”。

  前面两个故事讲的就是“类家庭”,虽然还是在福利院,但是有单独的住房,每天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生活,招聘进来的临时父母与养育儿童间不存在收养关系。两年前,现代快报就曾报道过“临时父母+4个孤儿=1个家”,南京有这样一幢楼,住着7个“类家庭”的故事,妈妈的无私和伟大感动了很多人。

  然而,如今“爱心父母”正面临流失,朱洪着急地说,院里原本有7户家庭,现在只剩5户了。“有两对夫妻,都因为丈夫生病了,妈妈们腾不出精力再来照顾孩子们,不得不辞职了。”他感慨地说,其中一位爱心妈妈,2006年“类家庭”养育模式刚启动时,就来了。“八年时间,每天如一日,没有节假日,24小时照料孩子。她是我们这儿呆得最久的一位妈妈。她走的时候,真是舍不得自己照顾的这些孩子。但又实在是没办法,丈夫患病,她实在是分身乏术。”因为“妈妈”的离开,两个“家庭”也散了,部分孩子被编到了其他家庭。

  对于目前这种状态,福利院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参与进来。

  规划

  明年搬迁后,“类家庭”将增至16户

  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明年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将从后宰门整体搬迁到祖堂山新院,为让孤残儿童重获家庭温暖,将全面推行“类家庭”养育模式,7户“类家庭”将增加到16户。朱洪介绍说,  “类家庭”养育模式是由福利院提供住所、养育经费。比如,每户家庭面积90平方米,设置父母房、备餐室、起居室、儿童房、卫生间等,每户养育4名儿童,将寄养64个残疾儿童。

  “即日起,我们向社会招募‘爱心爸妈,”朱洪说,“招募进来后,住在我们提供的房子里,水电费、孩子们的服装费、零食费、教育费由院里负责,每个孩子一个月有500元的伙食费。另外,妈妈每月有2400元的爱心工资。”不过,朱洪表示,这2400元的工资远比不上妈妈们付出的心血。现在请一个住家保姆的工资都不止2000元,更何况是要带4名残疾孩子呢,而且还全年无休。所以只有有爱心,才能坚持下来。

  招募令

  妈妈们,如果你的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自家孩子的年龄能够跟福利院的孩子们拉开距离,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快来报名吧。你们将住进大房子,“爸爸”可正常外出工作,“妈妈”照顾孩子还可领工资,最重要的是将收获四个可爱的小天使。

  名词解释

  “类家庭”抚养模式:区别于家庭寄养,类家庭还是在儿童福利院内,开辟出一个类似于家庭条件、环境氛围和父母的独立居室,用来照顾儿童福利院孩子的饮食起居,接送“孩子”上学,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 (项凤华)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