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笔 | 像“扫地僧”那样培育“隐形冠军企业”

23.10.2018  21:39

  赫尔曼·西蒙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会感到陌生,可说到他提出的“隐形冠军企业”概念,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专而精”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业界享有盛名。近日,这位学者出席“论道太仓”活动,并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做演讲报告,向更多江苏业界人士和学者分享他对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的思考。

  在寂寞与专注中独自磨练技艺,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这就是典型的“隐形冠军企业”。这样的企业,像极了武侠小说中“扫地僧”,苦练一门功夫50年,看似默默无闻,只要出手就名震天下。 “扫地僧”的专注精神,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宝贵,在行业遍布红海、行业龙头难以逾越的情况下,不妨少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炒作冲动,少些纵横跨界的豪迈念头,而是找准小切口,在细分领域干出大事业,以某一门“武功”的化境为自身发展争取到独特的“江湖地位”。

  今天不少制造企业,遇到发展困境寻求突围时,热衷于追逐热点概念,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可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傍互联网”,甚至抛开老本行寻找新赛道,把转型变成“转行”。而在缺乏行业经验、客户基础和合适团队的情况下,转行失败成为大概率事件,在瞎折腾中进退失据。不少企业管理者将困境归结于外部原因,却独独忘记审视自身内在因素:精益管理是否落实到位?价值深度是否充分挖掘?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生产技术是否强大独特?不少企业在顺风顺水时盲目扩大体量,忽略品控和管理,臃肿虚胖,风向稍一转变就深陷泥潭动弹不得。对于中小制造业来说,以成为“隐形冠军企业”为目标,拿出“扫地僧”的埋头专注精神,把“最初的事业”做到极致,让同行从“不屑于做”到“高攀不起”,是艰难但又明智的选择。

  据统计,全球3000家“隐形冠军企业”,德国1307家,中国只有68家,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也许就是林立在德国城市和乡间的大量“隐形冠军”。对于江苏而言,培育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以制造业见长,但高精尖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产业要顺利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其核心在于掌握关键技术,拥有独门绝技,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此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产生更大的附加值。要鼓励更多的江苏企业拿出“扫地僧”精神,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方面应提升重视程度,建立区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名单,并以分级、分阶段的方式纳入保护发展体系,融入大力扶持范围,在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改善其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制造业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帮助江苏的中小制造业开拓视野、走出家门,融入更高层级的市场环境。

  交汇点记者 袁媛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