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不做“无根之木”,让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01.02.2021  20:37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事关江苏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

  放眼“十四五”,全省各地围绕产业发展不做“无根之木”达成共识——找准“受制于人”的重点产业领域,打造更高质态的产业集群、进行更大范围的“”上攻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补短板举措,有层次有步骤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既要“规模效应”,又要“内生动力

  江苏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健全,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重点培育了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规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2.88万亿元增长到4万亿元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打开我省“十三五”期间工业“答卷”,一串亮眼数据令人振奋。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更让我们猛然意识到: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中断风险。立足新起点,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大省的江苏,必须祛除产业能级不高、在很多环节被“卡脖子”的“积弊”,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上争当表率。

  产业集群,是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实现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随着集聚效应不断‘发酵’,能够形成发展强劲、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泰州市工信局局长刘秋平举例说,该市培植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以高技术船舶为特色牵引、汽车及零部件为支撑、其他高端装备为新增长点的产业体系,去年上半年利润实现逆势增幅超60%。

  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规模效应的制造业集群都称得上先进集群。一些重工业、低端产业集聚,我省部分地区曾因此发展了起来,后来却又受制于此,小企业多、企业之间联系弱、创新缺乏、生产方式落后,“尾大不掉”成为转型路上最大壁垒。这样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先进的产业集群必须兼具“规模效应”和“内生动力”。

  聚焦打造“科创名城”目标,扬州加快转型步伐。该市围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打出“组合拳”——抓增量,发挥1000名“招商大使”的作用,提高项目招引精准度;抓存量,深化技改,5亿元真金白银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抓载体,推动园区二次创业,激活1.3万亩闲置土地,“亩均论英雄”力促园区重振“雄风”。

  放眼望去,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南京项目实现量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无锡物联网产业以超3000亿元规模全国领先……眼下,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打造中。各地从功能、机制、硬件、人员、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升级”,推进集群促进机构建设,支撑构建更加优质的集群网络化生态体系。

  “”上攻坚:既要梯度培育,又要上下游协同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离不开一条条产业链的提档升级。今年1月中旬举行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视频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在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梯度培育重点产业链、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的路径被明确。

  梯度培育,意味着重点突出。就在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将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到2023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特高压设备、起重机、车联网等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

  动力电池产业链是3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省人大常委会、省工信厅相关领导已组织省动力电池产业链工作专班。1月8日,主办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发展峰会;1月19日-20日,在常州走访调研中航锂电等龙头企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春宁表示,加强省内重点产业链的统筹布局和区域协同,可以避免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这也让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相信政府通过加大对骨干龙头企业支持,统筹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集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资源,引导产业链深层次协作发展,一定能打造出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既要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也要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每年实施“百项千亿”重大技改项目,强化产银合作、银企对接,确保5年1万家规上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改,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更“”、更“绿”的方向转型。

  “在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配套协同做得越好的地区,越能吸引外来资本形成规模经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孙迎联建议,“”上攻坚,首先要全力满足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配套要求;还需发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吸附作用,最大限度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推动全产业链地区性互补融合;更需强化各地产业配套组织联系,搭建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协作配套互动平台,推动组建跨区域的产业配套联盟。

  补齐短板:既要核心技术攻关,又要推动技术落地

  不可否认的是,我省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很多领域还受制于人,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核心工艺、工业软件等对外依赖度高,其中不少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难度较大,存在“卡脖子”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更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势在必行。

  5G基站设备功放核心射频器件、轨道交通用高精度轴承滚子、车用智能型氮氧传感器……新年伊始,我省一批“强基”项目立下年内攻关完成的“军令状”。全省上下正探索以国家示范带动、第三方机构市场化推动、首购首用拉动等方式,通过需求牵引进一步提升供给水平,加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五基”薄弱环节。

  “只有加速推动产业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才能实现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处长李健介绍,新的一年,我省将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计划新增200家以上省级技术中心;继续采用企业“揭榜”等方式,实施6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江北新区数字孪生平台及应用、中国(南京)智谷算力中心平台、南部新城智慧城市项目……不久前,南京市围绕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发布了首批总投资73.1亿元的135个应用场景。南京市工信局创新产品推广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市委‘一号文’提出每年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就是为了推动政府服务从‘给政策’转向‘给机会’,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南京、共建南京,支撑‘创新名城’建设。

  实践证明,只有探索更广泛的创新应用场景,才能让更多创新技术真正落地。深化车联网典型场景示范、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推动更多江苏品牌信创产品进入国家目录……随着各地积极推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想象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生态正在加速聚合。(记者 付 奇)

  原标题:不做“无根之木”,让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系列报道之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