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国民:此心最乐是丹青

11.03.2017  15:34

倪国民

 

倪国民作品

 

研习中国传统书画,倪国民做到了坚持不懈。多年来他心无旁骛,认真钻研,手不释笔,孜孜以求;努力在爱好、谋生、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也不知已届不惑之年的倪国民有没有意识到,他走的路风险很大,困难很多,需要有对抗世俗的勇气和毅力。

 

数历春秋,几易寒暑,倪国民静静地在莲沁苑家中的画室里,独自一人,为探寻中国画的奥妙勤于学习、认真钻研,每有所得,辄心生欢喜。在他看来,我画故我在,唯有在笔墨间才能安放人生!

 

而立之年脱产学画

 

倪国民的爱画情缘早在小学时就有了,靖江的地理优势可以让他较早地接触到扬州八怪、吴门画派、海派等的文化熏陶。2007年,一位朋友告诉他:中国美术学院成教院水墨人物班招生,倪国民尝试着寄去了作品,这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美术培训的绘画爱好者,居然获得了入学资格。

 

那一年倪国民30岁,而立之年的他有着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去杭州脱产学习一年,不但工作没了,还要承担学费、生活费,徒增家里的经济负担。好在,家人都很支持!父亲的想法简单却意味深长,他说:“我们家几代农民,你喜欢上画画,我们高兴!

 

杭城求学,倪国民就像在黑夜里的行者找到通往光明之路的方向!他形容求学时的自己:生活简朴,精神愉悦。倪国民所在的水墨人物班,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董文运先生亲授。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弱冠之年的后生。大家为了学好中国画的目的相聚杭城,几乎天天在一起围绕着国画传统、技法、题材、创新等话题,时有探讨、偶尔争论、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也就是那时起,倪国民坚定了自己的绘画路子:师法古人,继承传统。

 

其实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更是一条寂寞之路。在崇尚“笔墨当随时代”的洪流之中,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时代,老传统、老式样还有可取之处吗?在很多同学醉心于现代水墨人物的时候,只有倪国民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审美取向,在传统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提高绘画技艺。

 

从中国美术学院结业后,倪国民辗转到了广东省深圳市大芬油画村,在这个国内比较成熟的专业绘画市场里一待就是好几年。“大芬村是历练画家的一个好地方。”倪国民说,他在这所“社会美术大学”里的日子,虽说生活上比较清淡,但他始终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提高自己,锤炼自己;在深圳市,在大芬村,他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工作者,让他以更广阔的胸怀打开视野、开拓眼界,同时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严酷。

 

2014年,倪国民曾在靖江西郊公园举办了一次主题名为“古欢娱目”的中国画展览,展出了他师法古人的一些中国画作品,这次展览表明了他继承传统的艺术道路没有改变。

 

不惑之年心迹双清

 

倪国民的画室在他位于莲沁苑的家中,一个15平方米的小屋子,名曰“双清馆”,意取“心迹双清”。记者理解为:热爱国画,心无旁骛;清洁高雅,澄明历练!

 

午后的阳光淡淡地照在画案上,画家正伏案认真琢磨线条、色彩、构图、造型。一个人物,一棵古树,一堆坡石……无不散发着淡雅的气息,画中的人物,或寄情于山水之间,咏叹徘徊,或独坐于画面之中神态安详。倪国民的画室,比较整洁,几乎没有多余纸张随意弃置;他下笔自信,造型、线条功夫扎实,成竹在胸,无论一气呵成还是细细勾画,都形神兼备,意趣横生。

 

倪国民除了引导他进入绘画艺术之门的老师之外,还有就是书架上许许多多的专业画册,生活中他注意利用点滴,把在博物馆、艺术场所,甚至网络上找到、看到的各种传统美术素材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他将这一过程称为“系统地学习”。记者看到,他画桌的案头、周边的柜子,堆满了一本本线装的册页,《荷花册》《杂画册》《兰花册》《梅花册》《梅花钞》《达摩册》《钟馗册》《神仙人物》《篆联集萃》《臼园梅影》《济公册》《书法集》《》《花鸟》等等,不厚,却多,足足有近百册。

 

倪国民翻阅着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画稿,梳理着自己的绘画脉络,这些画稿见证着他的学习、成长、变化和进步的轨迹。这些画稿是他自己动手装订的,和A4纸大小差不多,有的封面是挂历裁就的,内页有的是宣纸,有的甚至不知到是什么纸张,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玻璃店里用来间隔玻璃的纸。那些旧纸张在倪国民的手中变得整洁而端庄,让人感觉到绘画是神圣的,是接通古今的;从他笔下的线条墨色深处,似乎可以往老庄的精神世界走,可以往儒士的风神内涵里去。

 

倪国民每天都将新作品拍摄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只有画,不留一字。是的,说什么都多余!中国画,尤其是传统水墨人物画,能够承载和寄寓的太多!儒家的入世文化,佛家和老庄的出世哲学,都在人物的身姿、山水的表达中若隐若现,也观照着倪国民的精神世界。

 

钟情笔墨不负人生

 

2011年和2013年,倪国民曾两次在深圳举办画展,展览组织方对他的作品做了如下评价:不懈努力、孜孜以求、追本探源、心追手摹,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勤学苦练,倪国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比较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一些传统的观察造型方法,积累了一定的运笔用墨设色技法,绘画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诸科。

 

有人评价倪国民的作品,为凡人造像,造超凡境界。前者来自儒学影响,后者则可以看成是取之老庄。倪国民的艺术既阐发继承中华文化之宏愿,又接续传统笔墨之悠长,同样蕴含着一种对辩证把握与哲理思考。主次、强弱、疏密,各种取舍、布排,得心应手,睿智果断,每观其作画轻松自如似有神相助。他的画虚实疏密,黑白布局,既自然又规矩,保持了优秀中国画的传统。

 

对于外界的评价,倪国民既在意也不在意。他毕竟是专职,必须面对市场。说他不在意,就是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道路。“西画是科学,国画是哲学。”倪国民如此认为,国画有了墨色线条和构图后,更要深刻体会画中的精神世界。“画为心声”,这是倪国民确定的走传统绘画之路的原动力。

 

年复一年地坐在画室里,将生活沉浸在笔墨之中,倪国民很享受绘画的过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像一位隐士,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远离着功利的浮沉,只不过,他和陶渊明不一样,他是“写菊东篱下,悠然画南山”。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艺术,他在一直在愉悦中攀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