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撑力量

18.03.2016  12:18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路口,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强调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高效信息网络,推进物联网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多领域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加强数据安全,全面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立法。
  做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和延伸,信息产业也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热议。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信息产业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正在成为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的重要引擎,成为下一个五年的新兴产业排头兵,是实现“十三五”经济发展良好开局的重要力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包括互联网、无线通信、电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这些都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它将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服务和业态。”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助力《中国制造2025》有效落地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画下了宏伟蓝图。那么信息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了解到,《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
  李毅中向记者坦言,想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工业化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就是实施智能制造,就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集成到制造业,改变从产品到产业链的制造全流程。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扩展,向智能制造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企业整个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适应未来的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企业成本、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进而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在‘十三五’期间有效落地的关键,要通过两化融合让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建议,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建设制造业创新平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云服务等创新服务产业,为制造业企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国关注重点。据记者了解,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流程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利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等实现流程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这些举措将有效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优化供给侧动力结构,使传统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互联网+”概念延伸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多位代表、委员向记者提起,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可以明显看到国家对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视程度。不仅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还专门开辟了内容长达5页“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篇章,首次以五年规划的高规格来筹划互联网发展。
  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是我国推进制造化、智能化、社会现代化、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是提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双创’和‘互联网+’等政策红利释放的关键。”徐晓兰告诉记者。
  信息技术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十三五”期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应用,随着多领域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发展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过去的5年内,全球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都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根据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的研究,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将来自于基于ICT产业的数字经济。根据波士顿公司研究,未来5年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达17.8%。
  两会期间,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农村互联网、信息化精准扶贫等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些也即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巨大商机。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表示,互联网先进的技术和观念能够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而“互联网+”的核心亮点就是在相关产业中改善用户体验,提高运转效率,提供精品,让消费者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优质产品。
  他还建议,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打造现代智慧农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互联网思想武装8亿农民,结合互联网工具进行改造和发展,抢占全球农村互联网的战略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同样认为农村电商大有可为,他还建议加快跨境电商O2O发展。“前者是撬动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市场,后者则是方便国人的海外消费。两者是消费中的一头一尾,都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张近东说。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建议,中国互联网产业要成为全球领跑者,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战略,加大力度吸引国外优秀人才;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大数据战略成热点写入“十三五”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未来核心竞争力。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行动计划,将大数据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记者注意到,“国家大数据战略”被写入了本次的《规划纲要草案》之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IDC的预测,大数据及相关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6.4%,在2018年全球将发展到415亿美元的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台盟泉州市市委主委骆沙鸣指出,国内大数据潜在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我国应大力发展大数据、3D打印、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借助大数据对接产业生态和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数据开放、提升数据利用、保护数据产权、厘清数据定价、提供数据服务、延伸数据服务链,构建“数据中国”和“智慧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认为,可以优先发展环保、食品安全和电子商务大数据。“环保方面,可建立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大数据,助力国家有关部门防治监管;食品安全方面,可用大数据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环节、全流程的监管;电子商务方面,可通过建立信用大数据促进电商去假提质。”蒋耀平说。   然而,我国大数据在数据资源、技术、应用、产业、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数据采集、流通与应用,保护数据产权、安全和隐私,促进产业发展,维护市场效率与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向记者指出,我国大数据法治建设需要尽快提上议程。他表示,数字主权已经上升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尽快启动数据立法,将有力促进网络强国建设,保卫国家安全,掌握数据主动权和主导权,抢占未来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已发布、报批、在研以及拟研制的大数据相关国家标准73项。从技术标准看,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徳也建议,出台《数据资源法》,制定《互联网+安全法》;成立国家数据资源监管委员会,建立数据保密和开放的标准和制度;设立总数据师岗位,加强数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数据科学的研究投入,建设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