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丝”熔断机制昙花一现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8.01.2016  12:00

  中国江苏网1月8日讯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2016年第一周的证券交易日里,会有两次触发“熔断”。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机制生效仅四天就被紧急喊停。1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随后表示,“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其实,在暂停熔断机制的官方消息出台之前,人们就已经争论不休:这一机制到底是不是本轮大跌的罪魁祸首?从监管层的初衷来看,这一机制是为了防止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和系统性风险。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反而造成了“磁吸效应”。那么,到底什么是熔断机制,它又为什么会放大恐慌情绪,引发“磁吸效应”或“羊群效应”呢?

  通俗地说,熔断机制是证券市场的“保险丝”。当出现大涨或大跌时,保险丝熔断,暂停交易或今日停市。保险丝防止用电超过负荷,引发火灾。同样,熔断机制的初衷,也是给股市的波动设置一个上下区间,防止出现巨幅振荡,给社会经济造成冲击。根据熔断机制的实施方案,当沪深300指数——这一指数是由两市蓝筹股组成,长期以来发挥着股市体温计的作用——的涨跌幅超过5%时,就会触发15分钟的暂停交易。当涨跌幅超过7%时,直接暂停交易至收市。

  令人跌破眼镜的是,2016年刚一开市,沪指立即暴跌6.86%,触发史上第一次熔断;1月7日,沪指再度暴跌7.32%,一周内第二次熔断,A股全天仅仅交易了13分钟。当然,将大跌本身归罪于熔断机制,多少有些委屈。应当说,股市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有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后有人民币汇率连日贬值。大量限售股到期抛售,机构随之减仓调整,加上前次股灾后的投资者信心脆弱,草木皆兵,这一切条件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本轮大跌的内在原因。

  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熔断机制的存在,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止损”的心理价位,加剧了“锚定心理”和市场“磁吸效应”的影响。所谓“锚定心理”,是指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5%,7%)无意中给了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特别是烧断第一根保险丝后(到达5%后),投资者慌不择路出逃,迅速触发第二根保险丝烧断。从1月4日和1月7日的市场情况来看,触发第二档阈值分别仅仅用了5分钟和3分钟。跌势加剧,伴随成交量增加,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从熔断机制短短四天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证券市场的一条铁律:市场最大的恐惧,不是来自亏损,而是来自不可交易。不可交易意味着必须离场,损失难以挽回。其实,股票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都受到供需的影响。买方多了,价格自然上扬。而卖方多了,价格就会下跌。当价格跌到一定位置,新的需求又会推高它的价格。这是长期以来市场多空双方能够彼此博弈、从而形成公允价格的基础。然而,当市场因为熔断而停市时,新的需求将无法影响价格,空头获得了K。O。(击倒)多头并安全离场的机会。而此前跌停的股票,也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用证监会发言人的话说,“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在我国没有经验,市场适应也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其实,无论是涨跌停板制度还是熔断机制,其初衷都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但客观上又确实可能引发“磁吸效应”。以涨跌停板制度为例,当接近涨停线或跌停线时,投资者会密集追涨杀跌,防止买不到或卖不掉。而在熔断机制下,原理是一样的,靠近熔断阈值时,投资者出现一种集体恐慌,自发地、同步地、盲目地出逃。

  在成熟市场,熔断机制数十年来只用上过寥寥几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易各方心理的独立和稳健。这得益于其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也得益于投资者长期以来的交易策略。巴菲特说,众人恐惧时我贪婪,众人贪婪时我恐惧。经过长期资本市场洗礼的专业投资者,不会因为一时涨跌而失去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他们的买或卖,往往是建立在对于这家企业的成长潜力、盈利能力和治理结构等等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所谓的“K线图”或“钻石底”这些红红绿绿的所谓“技术面”。后者更像买彩票,或是经济不好时、蹲在村口的年轻人玩的赌博游戏。

  无论如何,2016年伊始这场以“熔断机制”之名开展的制度试验,暂时告一段落。从股票交易的基本规律来看,这场“试错”无论初衷为何,都事实上构成了对供需关系的扭曲,因而不为市场所接受。然而这场试验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再次揭示,我们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仍然是一个由散户,或者准确地说,由羊群组成的市场。反观没有涨跌幅限制、但仍然低调运行的新三板市场,也许我们会意识到“合格投资者”的宝贵。当市场各方都能够识别风险、承受风险、给风险进行合理的定价,从而决定交易的方向和策略时,也许才能形成充分的博弈。到那时,暴涨暴跌的极端情况将很难发生,因为多空对决间、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将彼此相抵。那时候,“熔断机制”即便被重新设计引入,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频繁地被触发。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