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村文化 政协委员建议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分工

03.02.2015  11:51

  江苏“两会”期间,本报就保护江苏历史文化名村专访了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王思明,他在提案中呼吁农村里的年轻人“抢救”本土民俗,守住村落的原真性文化,这一观点在会上也得到了其他委员的关注和认可。在昨天的回访中,王思明提出,现阶段的历史名村保护因各部门职责割裂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协同管理,名村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但会因为重复投入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更容易在地方民俗上“留白”。

  管理割裂导致各部门“单打独斗

  和一些上会的委员、部门领导交流后,王思明在加强江苏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方面的见解引起了不少共鸣,他说:“最近这段时间,国家有不少文化保护方面的提案、呼吁,特别是冯骥才一直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呼吁声最后也会落脚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上。

  欣慰的同时,王思明也意识到现有管理体制正拘束着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每项工作分别归一个部门来做,基本上各部门都在‘单打独斗’,只关注名村保护的一个侧面。

  他举例道,江苏兴化垛田、云南哈尼梯田等重点项目都是农业部在介入,主要侧重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则是住建部在牵头,比较注重建筑遗产的保护,相应的保护规划和具体工作基本集中在古桥、古村、古井等建筑上;文化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看中民间歌舞、节气、民俗。这样一来,农村文化的保护被分割成三大块,既有重叠,又在非重点地方的节庆民风、农业特产等方面有所缺失。

  建议组成领导小组综合考察

  分管部门各行其事,也让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演变成一场“混战”。王思明最担心的是,这不仅会为名村增加负担,更会因为缺乏统一管理,遗漏历史文化名村“本体原真的东西”,失去名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力。

  王思明也和农业部、省文化厅等部门有过对话,这些部门都认同并逐渐重视起名村文化的系统保护,但又难以避免职权的局限。他说:“像传统的茶园、果园等农业生产、生态系统,通常交给农业部管理,比如云南普洱的古茶园、茶树是农业部保护,但相关的民俗、民谣、民歌,包括泡茶用具这样的茶文化,谁来管?一个古村落,它的生产方式和民俗能分开么?”同样,在村落调查中,建筑、农业、民俗等方面的资料搜集,也不成体系地散落在各部门手中。

  职责权限为管理部门画了一条“警戒线”,让各部门不便“伸长手臂”去管理。王思明指出,最好的方法就是由省里牵头成立几个部门的协调小组,把省住建厅、省文化厅和省农委的相关部门拉进来共同部署工作,统一下乡普查资源、协调规划,共同保护名村文化。

  今年春节后,王思明说准备在省政协文史委的年初工作会议上再努力一把,提议做一个关于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的调查,再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个系统的意见,推动提案落实。

  提案:

  加强江苏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省及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组建由农业、宣传、文化、城建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与博物馆陈列文物不同,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和特点在于它的活态性和系统性。因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不能只注重点(古建筑、古桥、古井等实物),也应关注线和面(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吕晶晶)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