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 保安陈修林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表彰
沿着江苏省公安厅门口的扬州路向东走200多米,就能看到一个小转盘,省公安厅人民信访接待中心就在转盘口的山阴路2号。这条不长的路上,身着保安制服的陈修林每天都要走上五六趟,或指点问路群众,或引导信访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陈修林自2004年从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鼓楼区分公司派遣到省公安厅信访处以来,共协助劝导停访息诉47次,帮助、救助信访人员数百人。他本人则先后被市、区保安部门表彰12次,被评为“南京市十佳保安员”2次,2015年获评“江苏省先进保安员”,去年10月,陈修林入选第四届全国百名优秀保安员,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陈修林工作的地方,在省公安厅人民信访接待中心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13年来,他深知“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笑脸相迎、耐心倾听。信访人来了,他先倒上一杯茶水递过去,寒暄几句,使得一些本来想发脾气的人情绪上有了好转。有人经济困难吃不上饭,他就悄悄买些饭菜或点心送给他们。冬天,看到群众衣着单薄,他就找一些衣物给信访人御寒。
一个冬天的早上,陈修林像往常一样提前开门时,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老伯坐在门口。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位老伯从外省坐火车赶到南京,夜里3点多就到了站,在车站等到天亮,又辗转坐公交车才到目的地。见此,陈修林赶紧倒上一杯热水先给老伯暖手,又到附近商店买了几个包子给他当早饭,边吃边问信访缘由。
此后,陈修林更是早早地就到信访接待中心开门,下班时间也推迟得更晚了,直到最后一名信访群众离开,他才关上大门。“他上班有固定时间,下班从来没个准点。”信访接待中心的民警说,老陈早出晚归,以岗为家,是个全天候的值班员。
依据法律说事,他是保安也兼职普法
陈修林知道,要想把信访保安这一工作干好,只有耐心、爱心远远不够,还需要有说服人的“本事”。为此,有着高中学历的陈修林“啃”起了法律书本。
在信访接待中心的书架上放着各种颜色的法制宣传页,陈修林告诉记者,蓝色的是“对行政拘留决定不服怎么办”,黄色的是“信访人依法逐级信访权利和义务”……每次他都会根据不同情况,向信访人“普法”。
当保安,有张上岗证就可以了,但陈修林不满足。几年前,公司组织参加全国保安员初级等级考试,他积极报名并顺利通过。有了“初级职称”,他还不满足,后来又通过了“中级职称”考试。
在公安信访窗口干的时间长了,陈修林结合所学的法律和心理学知识,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稳定情绪、仔细倾听、耐心劝导、积极帮助”四步工作法,这四步法不仅管用,还让他和不少信访人成了“好朋友”。
凭着良心履责,他和“老上访”将心比心
信访群众中,有部分人始终抱着“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想法,固执地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重复上访甚至是缠访闹访。多年来,陈修林见过不少“老上访”,有的早已是“熟脸”了。
年近80的季某夫妇多年前在厂区因单位住房纠纷和保卫干部发生肢体冲突,后又起诉到法院。十多年来,季某夫妇以赔偿不到位等为由,一直在不停上访。对于这对老夫妇的信访理由,陈修林早已了然于胸。每次夫妇俩上门,陈修林都耐心地陪他们谈心、说法、讲理,将心比心,入情入理地将一番话句句说在老夫妻心上,劝解他们。
工作中一些“老上访”带着怨气、怒气来,情绪激动、言语过激,陈修林始终不急不恼,耐心疏导,十多年来没有一起群众对他的投诉。
陈修林来自农村,对群众有朴素的感情,为了这份安保职责,他牺牲了很多和家人相聚的时间。陈修林的老家在安徽马鞍山,车程只要1个多小时,但他常常晚上和双休日都住在值班室,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
去年底,第四届全国百名优秀保安员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陈修林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并代表全国所有保安员发言。“站在发言台上,我感觉这大概是我48年的人生中最紧张的一刻。我由衷地觉得,这是对我13年信访保安工作的最好肯定!”陈修林说。(张源源 鼓公宣 赵柏恋茹)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