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优质均衡,让更多孩子上好学

06.01.2016  19:11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之后新追求——    

   盘点2015 发力2016

  新华报业网讯 去年12月31日上午8时,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六(2)班女生胡国庆,来到学校亲情电话室。“老师,马上就要元旦了,我想跟爸爸说说话。”老师点头后,小姑娘坐到电脑前,很快就看见在南京打工的爸爸,父女俩视屏相“”,聊得很热乎。这一天,上塘小学共有23名留守儿童通过亲情电话或视频,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热聊。

  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都要建立亲情电话屋、视频室,这是去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的要求。这一年,江苏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检”后,顺应百姓“上好学”需求,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发。

  去年6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宣布:江苏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认定,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这是继1996年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江苏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包括四大板块: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达标情况、校际间均衡、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一项细化指标就有10项,包括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师生比等。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表明全省6100所义务教育学校656万在校生,在校园坏境、教学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达到“基本一样”。“全覆盖”的背后是各级政府的强支撑:省财政统筹资金200多亿元、各地配套资金约2000亿元,先后实施十大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教育部宣告江苏成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首个省份后仅半个多月,省政府即召开会议,要求“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相对于基本均衡,优质均衡既是均衡程度的提升,也是质量与公平的统一,将使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家长从“不能择”变为“不需择”。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成为推进优质均衡主要抓手。从学校设置、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经费保障,江苏提出70条细化要求。如,要求学校配备美术、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低于95平方米;小学每间科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大于95平方米;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建亲情电话屋、视频室则成为“标配”。这样的标准,在全国各省份也是第一个。

  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介绍,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又广泛听取基层建议,得到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各地“缺什么补什么”。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已开工校园校舍建设项目3942个,4145所学校完成包括图书、计算机、数字教育资源、教学仪器在内的设施设备购置,购置经费达35.92亿元。

  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方案也在研制中。以后,省里将定期对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监测,促进每一所学校达标,每一个项目达标。

  “江苏越来越注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外来随迁子女也能上名校。”去年11月26日,央视网记者这样报道在我省的见闻。当年,江苏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50万,其中,小学生115.8万,初中生34.2万,入学率达99%以上。我省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省基本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

  去年12月30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又迎新利好。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当天发布:江苏七部门联合发文,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这份文件从落实流动人口流入地政府责任、制定扩展中小学用地政策、解决教师资源紧缺、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扶持民工子弟学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