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芳:改革开放前的“百头猪场”当家人

25.07.2019  14:38

家住马桥镇福兴村的侯秀芳,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她是规模养殖业的先行者,早在公社化时期,她就自创养殖方法,用双肩担起“百头猪场”。1979年,她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7岁当上生产队长

侯秀芳是原侯河乡人,17岁那年,她就当上了生产队长,是大家眼里的“一把好手”。“那时候要通知开现场会、抓生产都是我,我算是乡里的兼职通讯员。”侯秀芳说,当时农村兴水利,春耕夏收,每到大忙季节,几乎没有一天可以闲下来。

1962年,侯秀芳嫁到福兴村。在当时“工业学大庆 全国抓生产”的背景下,全国上下鼓励生产,村里急需人才扛起生产大任。谁来做这个“先锋军”?侯秀芳主动请缨,担起养殖生猪的重任。之后的20年里,侯秀芳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养殖大业,成就了一段传奇。

当时和侯秀芳一起养猪的,只有同村的另一位女同伴。两个女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从一只母猪起家,发展到远近闻名的“百头猪场”。

日挑200担水

撑起“百头猪场

侯秀芳回忆,刚开始养猪时,整个养殖场只有一只老母猪和三只小猪。侯秀芳大胆创新养殖方法,尝试用红薯根等配上水面茯苓进行发酵作为猪饲料。在侯秀芳的努力下,养殖场的养殖规模达到了300只。

300头猪,圈养在44个猪圈里,每个猪圈配备一口缸,每一口缸要挑6担水才能装满。每天,侯秀芳和同伴至少要挑二百多担水。20多年,侯秀芳每天都是这么度过,风雨无阻。

为了保持猪圈的清洁,侯秀芳每星期用石灰水和草木灰给猪圈消毒两次。“猪不吃饲料或是夹尾巴,就是有了病情,我们就用枸杞和药草给猪治病。”正因为熟知猪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多年来,侯秀芳的养殖场从未有过大型疫情。

作为当时县里为数不多的大规模养殖场,“百头猪场”在县里很有名气,侯秀芳的养殖经验在全县推广,成为县里的扶持典型,周边县市纷纷前来取经。因为“百头猪场”的成功,1979年,侯秀芳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言传身教影响下一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农村土地由家庭承包经营,养猪场解散了,侯秀芳也“光荣退休”,但是她却一直闲不下来。

退休后,村里有红白喜事,大家都喜欢找侯秀芳;村里需要修公路做拆迁动员工作,也都请侯秀芳帮忙做思想工作;谁家有了矛盾纠纷,也是侯秀芳来调停……这么多年,侯秀芳遵循“不吵架不闹事”的邻里相处准则,遇事从来不红脸,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村民们都十分信赖她,有什么事都来找她帮帮忙、评评理。这些年,她又忙着在儿子管理的建筑工地上做协调、沟通工作。

侯秀芳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们,她的大儿子也获评劳模称号。如今,每逢春节,久居景德镇的侯秀芳总会和家人回福兴村过年。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还是家乡好。”侯秀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