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棱嶒傲九州 ——张应春

23.07.2016  00:08


张应春(1901—1927),原名蓉城,字应春、秋石,江苏吴江人。1919年就读于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厦门集美女师和松江景贤女中教师。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部长,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国济难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26年1月,作为江苏省妇女代表,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3月创办《吴江妇女》杂志并任主编。1927年4月10日在南京被捕,遇害牺牲。

 

                                                            一

张应春,生于1901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初一),因农谚有“十月芙蓉应小春”  之说,父亲为她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张应春长大后因仰慕秋瑾女侠为人,又自号秋石。

张应春的家乡黎里小镇,是柳亚子的故乡,民主空气较为浓厚。父亲张鼎斋是一位饱学的乡儒,曾任黎里女校教师,加入过柳亚子先生创办的“南社”。母亲姓金,是一个慈祥的女性,因一连生下4个女孩,倍受家庭岐视,以致精神失常。这使应春从小仇恨封建礼教,萌发争女权的强烈愿望。

幼年的张应春是在父亲所办的私塾和初级小学读书的。1916年,张鼎斋应聘前往黎里女子小学高小部任教,张应春亦随父去黎里就读。张应春勤奋好学,各科成绩均佳,数学尤为出众。她爱护同学,为人热情豪爽。柳亚子的小妹柳均权是应春的同窗好友,两人在教室内并桌而坐,放学回家结伴而行。应春多次对均权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乃封建意识,我辈要勤奋学习,要争女权,.要以天下为己任。令兄亚子为何与你妹姐三人取名‘平权’、‘公权’、‘均权’?你该顾名思义!

1919年9月,张应春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考入上海中国女子体育专门学校。在这里,她受到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影响,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和鼓舞。三年读书期间,她更加关心时局,经常在日记中表达对反动派倒行逆施的痛恨,对国家兴旺、人民自由的渴望。她每次回家度假,常常带着妹妹到农家去,和乡亲们谈心,关心农民疾苦。她说:“农民终年辛勤耕种,却不得温饱,太不公平”。

毕业后,张应春远离家乡到福建厦门道南女子中学任教一年。暑假,因小腿患丹毒,回家乡医治。一路上她亲眼目睹人民疾苦,忧国忧民,寝食难安。到家后,她反复勉励乡亲和同学,要奋发努力,为国家的兴盛出力。修养期间,经柳均权介绍,张应春与柳亚子先生结识,往来十分投机。成了亚子先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学生与战友。

1923年,张应春经柳亚子介绍到松江景贤女中任教。在松江,她结识了共产党员侯绍裘和国民党左派朱季恂等人,张应春深受教育和熏陶,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应春于1924年加人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张应春投身革命后,为了对封建礼教、争取女权,毅然带头剪去发髻。

 

                                                  二

1925年3月,她回到故乡黎里镇小学任教。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全国各地举行追悼大会。当时,国民党吴江县党部在黎里召开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张应春与柳亚子、侯绍裘(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务委员、中共党团书记)等一起登台,发表演讲,鼓动群众。她激昂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协力,国民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如果抛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就意味着背叛了三民主义。”一场激情演说,抨击了国民党右派的险恶阴谋,得到了台下听众的热烈鼓掌支持,也显示了张应春的革命热情和对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会后,应春手捧孙中山先生遗像,和柳亚子、侯绍裘等一起带队上街游行。

在妇女运动的实践斗争中,张应春痛感自己的母亲以及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认为妇女要解放,必须受教育,主张创办一所妇女学校,把“人生必要学识灌输到女同胞的脑子里去”。1925年5月,在她的大力倡导下,黎里镇创办了一所妇女学校,张应春被公推为主任老师,负责教务。她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文化,宣传革命道理;在校园内与学生促膝谈心,鼓励她们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寻求自由和平等。

1925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正式成立,张应春当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努力下,大革命呈现出一派摧枯拉朽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干扰和破坏,反革命的逆流也甚嚣尘上,斗争日益尖锐复杂。1925年9月的一天,西山会议骨干沈玄庐闯到江苏省党部来,指责省党部进行赤化宣传,诬蔑共产党抢席位,鼓吹省党部各级委员不该由共产党员担任。应春从容不迫地予以反驳:“在革命困难的时候,你们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革命形势好转了,就想来坐享其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亲自提出的,你想反对,难道你比孙先生还高明吗?”驳得沈玄庐理屈词穷,灰溜溜地离去。

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干扰,工作开展十分艰难。张应春常常通宵达旦,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工作中去。当时国民党右派竟下令解散妇女运动委员会,应春针锋相对,与共产党员杨之华等日夜奔波,另行组建了妇运会。

10月,由侯绍裘介绍,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张应春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她在11月17日写给柳亚子的信中说:“我认为入了党,当然以党为前提了,一切都可以牺牲的。……革命是我的唯一依靠。”  同年11月,她当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济难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三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张应春作为江苏省的妇女代表参加大会。会上,她汇报了江苏妇女运动的情况,并提出妇女运动的两项议案,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会后,她又参加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召开的市县干部联席会议和干部训练班,和与会代表广泛交谈。她每天工作很忙,经常和妇女部秘书史冰鉴等讨论间题,彻夜不眠。第二天仍一早出去,很晚回来,毫无倦容,忘我地工作。

为了扩大革命宣传,提高广大妇女的觉悟,张应春决定创办一个妇女界的刊物,刊名《吴江妇女》。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吴江妇女》于1926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创刊,张应春为主编。它的宗旨是:号召妇女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推翻旧礼教,以求妇女和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她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妇女解放与国民党革命及阶级解放的关系。她在创刊号《国际妇女纪念日与吴江妇女》中写道:“难道我们起来反抗就要杀头么?难道我们怕了杀头,就不要解放么?哼!我不信。我们吴江的妇女没有死尽,就要来为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的经济独立,为社会上、法律上、教育上,求种种的平等,而在这国际纪念日来联络全世界的战线奋斗,向压迫阶级进攻!进!进!努力!努力!

1926年3月12日,南京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大会和中山陵墓奠基礼。张应春与柳亚子、侯绍裘等先后从上海赶到南京出席。3月12日上午,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大会上,张应春发表了演讲,猛烈抨击段祺瑞的卖国政策。会后,举行群众游行,张应春手执“拥护国民会议”的旗帜,走在女工队伍的最前头。下午,在陵墓奠基典礼时,省、市党部内右派势力雇用的大批流氓肆意捣乱,突然袭击参加活动的柳亚子、侯绍裘等人,情势十分危急。张应春等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护卫柳亚子等安全脱险。

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向段祺瑞政府请愿,抗议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学生惨遭枪杀,酿成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张应春立即起草了《江苏省党部妇女部为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宣言》,在《吴江妇女》第二期发表,并发出号召:“我亲爱的女同胞,大家起来奋斗吧!我们誓死要从红色的血泊里边,找着光明的道路,建设起光辉灿烂的社会来。”  她冒着危险参加了“上海群众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的游行,勇敢地在游行队伍中向群众演讲。

张应春主编的《吴江妇女》在艰难的条件下,只能秘密出版发行,她冒着生命危险承担组稿、撰稿、编辑、出版、发行、筹划经费等工作。《吴江妇女》虽然只出版了五期,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起了积极的推进和指导作用。

1926年下半年,张应春被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7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从上海迁往南京。时任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国济难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部长的张应春,接到侯绍裘的三封急电,要她速来南京赴职。张应春不顾家人的劝阻,抱病赴宁履职。

 

                                                      四

这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不久,反动分子在各处秘密捕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4月9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和中共南京地委召开各革命团体负责人会议,决定10日上午举行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10日上午9时许,南京四五万群众集会,侯绍裘代表省党部愤然谴责蒋介石唆使数百名流氓打手捣毁省、市党部,拘捕总工会和省、市党部负责人的反动罪行,要求释放被捕同志,惩办凶手。会后,组织群众游行请愿时,遭到敌人残酷镇压,当场打死群众数十人,受伤者数以百计。当晚11时,侯绍裘与中共南京地委在大纱帽巷10号召开各团体共产党干部会议,商议应变措施,不幸被敌人侦缉队获悉。11日凌晨2时,会议正在进行时,国民党反动派南京公安局侦缉队队长赵贫臣带领便衣特务50余人突然包围了会场,侯绍裘、张应春、刘重民、谢文锦、陈君起等10人不幸被捕。

被捕后的张应春在狱中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敌人严刑逼供,将她吊打一天一夜,数次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只回答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凶恶的敌人恼羞成怒,将张应春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后,连夜秘密地抛入秦淮河中。张应春牺牲时年仅26岁。

1928年,柳亚子从日本回国,四处寻找应春的烈士的遗骸未得。悲愤之余,请画家绘制《秣陵悲秋图》并征集题咏,以寄哀思。后在应春的故乡北库黎星葫芦兜村的北莲荡滩建造烈士衣冠墓,墓前有于右任题碑文:“呜呼!一秋石女士纪念之碑”。1991年,在张应春诞辰90周年的时候,吴江县委和县政府专门为烈士敬立雕像,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