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新信号——经济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一

19.11.2015  11:31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需求侧出发分析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大家耳熟能详,那么何为“供给侧”?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信号一:在供给侧上做文章意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大家熟悉的通过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在经济学上属于需求侧管理。而供给侧管理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侧重。

  “以前常讲的‘三驾马车’,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的,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节。这次强调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加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分析。

  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实践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其实以前也在做,比如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企业税负等,只是现在这方面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大大提升。未来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工作也还要做,投资方面还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的投资不足,消费方面还有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出口方面还有服务贸易出口仍有很大潜力,扩大内需也大有潜力。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提法既抓住了当前问题的重点,又是全面均衡的。可以预期未来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有所变化,将更加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王军认为。

  信号二:“靶心”对准新常态下经济新的突出矛盾 

  无论是注重扩大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强调供给侧管理的供给学派,对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的实践而言,都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学理问题,而是要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未来可以大有作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迟福林分析,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信号三:更多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将发力 

  在供给学派理论中,研究的多是“供给侧管理”。然而,这次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取代,指向非常鲜明。

  “这次强调的是在供给侧用结构性改革做大文章。”迟福林指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方方面面,但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要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矛盾。

  迟福林举例说,中国服务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金融、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还面临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下一步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税负等结构性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蔡志洲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活微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我们持续努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同时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在优化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