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佳跨界当导演 作家触电“玩票”靠粉丝

14.01.2015  13:17

  畅销书作家张嘉佳即将跨界导演《摆渡人》的消息最近成为网络热点。消息传出,张嘉佳的粉丝们都在尖叫,而业内也对这部由王家卫监制、梁朝伟主演的电影也给予很高的票房期待。其实,这已经不是明星作家第一次跨界拍电影了,此前郭敬明、韩寒们也都纷纷“触电”,而他们的作品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命运——质量平平,票房惊人。

  从投资背景来看,张嘉佳的《摆渡人》是阿里巴巴进军影业的“第一枪”。新成立的阿里巴巴影业集团CEO张强明确表示,选择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就是看中这几年作家跨界获得的巨大成功,而担当监制的王家卫则更是坦陈,让张嘉佳当导演是因为其有上千万读者。换句话说,作家当导演,市场看中的是作家身后的那群人,说白了就是粉丝经济在电影行业里的价值体现。

  观众对粉丝电影并不陌生,早在杨幂拍摄《小岛惊魂》时,粉丝电影就已显现出惊人的市场竞争力。这部电影以几百万元的投资,居然赢得了近9000万元的票房。当然,粉丝电影最成功的还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超过10亿元的总票房成绩,甚至让电影的生态发生了改变——电影可以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甚至可以不是电影,《爸爸去哪儿》本是一部综艺大电影,但在粉丝簇拥下,取得令人咋舌的近7亿票房。

  网络时代的知名作家已经不是书斋里的老夫子形象,而是有着“网络红人”标签的时代偶像,这无疑成为商业追逐的最好目标。比如郭敬明、韩寒等人除了写作,他们的生活、情感都被粉丝用来消费,在百度搜索、微博热度上,这些知名作家始终名列前茅,而几乎只要张嘉佳出现的签售现场都会吸引大批粉丝。

  《罗辑思维》的主讲人罗振宇曾经总结过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前提是你拥有的粉丝量。就像高晓松,没做《晓说》前,他拍摄的电影、写的书几乎无人知晓,可《晓说》给他带来了几百万的粉丝,于是,他的电影《同桌的你》豪取4亿票房,让人看到了粉丝电影的巨大号召力。

  这同时也是粉丝电影带给我们的困惑:内容并不有多精彩,有的甚至是乏善可陈,但只要有粉丝,照样能玩得风生水起。但这样的粉丝产品,仅仅依靠偶像本人的号召力,其作品能持续多久令人质疑——

  2013年,台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跨界当导演拍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有着周杰伦御用词人称号的加持,有着徐若瑄、释小龙等当红影星的加盟,但这部电影在内地票房惨败。从内容来看,影片几乎是方文山个人文艺情绪的总爆发,唯美的词曲、精致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似乎所有方文山符号都被放大,但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的产品,却是有着成熟的操作流程和创作规律的,“听见”一片除了故事单薄、情节简单外,档期选择不佳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个失败的例子就是高晓松最新监制的《北回归线》,虽然《晓说》和《晓松奇谈》两档综艺脱口秀依然在为高晓松赚取点击率、博得眼球和增加粉丝,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该片在情节设置上的低幼,以至于票房口碑双双落败。

  说到底,粉丝也好、影迷也罢,只是电影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而已。成熟的电影工业,始终是以故事为导向,以剧本为核心的内容产品。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剧本、导演乃至整个团队合力完成的结晶,这是电影创作的普遍规律。而“跨界”电影作品往往像疾风骤雨般来了就走,这种“运动式”的热潮一过便往往销声匿迹,好比搅活水的鲶鱼,虽然可以让电影这潭深水泛起阵阵涟漪,但却很难成为市场的主体。

  粉丝电影的确有着非凡的商业价值,但电影除了商品属性外,还是具有很高艺术属性的艺术品。纵观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的发展,虽然走过许多弯路,但真正为市场和观众所期待的还是一些专业电影人的诚意之作。因为专业电影人对于电影制作方方面面的理解,是依靠学识与经验积累起来的,这是无法用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虽然他们有的作品票房不佳,虽然有时会为了市场去迎合大众,但至少在电影技术、电影语言方面他们仍旧起到这个国家电影艺术的标杆作用。

  因此,粉丝电影也好,人气作家跨界也罢,热闹与喧嚣背后,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路径。而娱乐圈本身就是一个透支名气、过度消费的圈子,频繁“刷脸”带来的审美疲劳无疑会为人气作家触电减分而非加分。

  据了解,王家卫在让出导演宝座的同时也表示,将用自己的经验为张嘉佳保驾护航,换一种说法,就是说王家卫乃至阿里影业不会真的让张嘉佳独自登场,包括此前郭敬明、韩寒等人当导演其实都有专业导演在一旁协助,这也间接说明,市场始终都没有真正相信仅仅带着一群人数众多的粉丝,作家们就能包打天下,在作家光环的背后,市场不仅看到了一群喧嚣的粉丝,还看到了他们玩票的本质。

  徐 宁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