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新华老摄影记者寻找60年前镜头中的“你”

02.06.2016  02:40

   转发,意味着更多一次机会找到他(她),谢谢您~

1953年,南京武学园幼儿园的孩子们玩拔萝卜的游戏

  “这些孩子现在在哪里?”这个六一儿童节,新华日报老记者、83岁的著名摄影家晓庄,整理出一组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孩子们的照片,通过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江苏有戏”首次发布,期待有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镜头外的重逢。

  半个多世纪前,晓庄是新华日报风华正茂的女摄影记者,她的镜头记录了历史的风云、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时代中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笑靥。如今一头白发的晓庄,说自己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照片中的娃娃们,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了解几十年来他们镜头外的人生是怎样的。“见了面肯定认不出了!”她沉浸在可能见面的期待中,感慨着。

  晓庄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她16岁加入四明山区游击队,从军队文工团转入新华日报当摄影记者时,是一个才18岁的“黄毛丫头”。此后,不论是激情澎湃的新中国建设初期,还是动荡的文革岁月,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的特殊身份,让晓庄拥有了记录时代的机遇。改革开放后,晓庄进入江苏人民出版社,担任摄影杂志《光与影》主编。如今,晓庄已白发苍苍,腿脚不便的她已不再能像过去一样挎着相机云游,每天坐在电脑前整理老照片、撰写回忆录,成为她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

  晓庄书桌上的电脑里,储存着她拍摄的上万张老照片。点开一张张照片,就像开启了时光机。60年来的摄影岁月里,她拍摄过许多重大主题,但晓庄最钟爱的还是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其中,最让她难以释怀的,就是一群娃娃们——“祖国的花朵”。

1952年,南京无线电厂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玩卡车游戏

1954年,南京琅琊路小学生在跳舞庆祝六一

1954年南京香铺营小学,放学后兄弟俩在互教互学

  晓庄说,当年她之所以会把那么多镜头对准孩子,是因为她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政治任务多,“出任务”时不分白天黑夜,下乡采访一去就要十天半月,孩子们得不到好的照顾,小女儿出生后吃不到奶,一直营养不足、身体羸弱。她感慨,在那个年代,一个女记者要比男记者付出得更多。

1961年,南京淮海幼儿园

1961年,南京双乐圆托儿所

1963年,南京淮海幼儿园的孩子

1963年南京淮海幼儿园

  但物质的贫乏并不意味着童年的苍白。晓庄感叹,过去的孩子有童年、有童真。他们像放鸭子一样散养,脸庞上充满了淳朴和快乐。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孩子们的游戏节目最常见的就是老鹰捉小鸡和拔萝卜,扭秧歌、打腰鼓是最流行的文娱活动。至今仍让晓庄感到心酸的是,王府幼儿园的一位老师教儿童识字,许多孩子都没怎么吃过鱼,老师只好在黑板上画条鱼儿,来教孩子们什么是“”。

1961年,南京王府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识鱼。

  耄耋之年再回头看,孩子们纯真的脸庞,还有当时的拍摄场景,依然清晰地留在晓庄心里,定格在她的脑海中。在整理老照片的这几年,她对孩子们的牵挂越来越强烈。前几年通过媒体,晓庄找到了四位老照片的主人公。意外的久别重逢,让晓庄和被拍摄者都喜出望外。但是,更多照片上的主人公,还是散落在茫茫人海。“很遗憾,当时没有记录下他们的名字。我没有太奢望在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他们。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初这些孩子,如今算起来也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不过我还是想试一试,再找找他们。

1965年,太仓浏河儿童团习武

1974年,南京市小朋友批林批孔

1982年,太湖船舱顽童

1974年,通棉一厂幼儿园强强玩篮球

1974年,通棉一厂幼儿园的小朋友

南通市幼儿园小运动员

1974年,南通小学生学雷锋补图书

  反复翻看着一张张老照片,83岁的晓庄轻声念叨:孩子们,你们在哪里?

   1954年:南京的校园“欢乐村”里孩子们的笑脸

  在50年代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当年脏乱差的五老村面貌焕然一新。晓庄曾多次去过五老村拍摄照片,记录下从“苦恼村”变为“欢乐村”的历程。晓庄回忆,当时,卫生知识逐渐普及,在五老村幼儿园,孩子们个个看上去干净整洁,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而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晓庄的镜头中做游戏、做航模,充满了浓浓的幸福感。晓庄透露说,“当时拍照片很稀罕,这些孩子都是当时老师特别挑选过的、适合‘上镜’的娃娃。

1954年,南京五老村幼儿园

1959年,南京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1959年,南京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试飞航模

1959年,南京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的校门口

   1958年:南京儿童医院小病人上了先进的X光机

  现在大家十分熟悉的广州路上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当时还是低矮的老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镜头中,这架X光机器是当时儿童医院最新引进的新型医疗设备,需要医生手动操作,这在当时已经属于十分高大上的仪器。

  药糖是当时儿童医院自己研制的,孩子们嫌药苦,医院发明了“药糖”,甜滋滋的味道哄孩子们开心吃药。

   1963年:启东寅阳小学单纯质朴的乡土童年

  当时,启东是省里的农业先进县。晓庄回忆说,当时的汽车很少,在外采访基本靠步行,下乡时,能有一辆自行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时,启东寅阳公社一位姓袁的副书记在车座后面绑上一块木板,当地人称“二等座”,陪同晓庄下乡,是十分难得的“高档享受”。

  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农村的孩子们的童年淳朴、快乐。在寅阳小学,一位大眼睛的小姑娘正在睁大眼睛听讲,十分认真。

  寅阳公社幼儿园的孩子们

  当时,缝纫机是家庭中的绝对奢侈品,一位母亲正在为女儿试新衣。

   1964年:南京玄武湖 世界冠军与孩子们合影

  晓庄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4月在南京举办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享有盛名的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等人。

  他们的到来,使得整个南京都掀起了乒乓球热。比赛期间,庄则栋等运动员来到玄武湖风景区游玩,正好遇到一群在春游的幼儿园孩子。幼儿园老师激动地喊着,“庄则栋!庄则栋!”招呼孩子们快和世界冠军合影,自己却不好意思入镜。孩子们兴奋地簇拥在庄则栋身边,晓庄迅速按下了快门。

   1974年:南通小红花“赤脚医生” “小铁梅”绽放舞台

  “文革”中,晓庄被下放到南通市。在南通市小红花艺术团的一次排练中,晓庄抓拍了一张小演员装扮的“赤脚医生”。晓庄回忆,“当时赤脚医生是个很流行的职业,他们背着红十字药箱,里面放着简单的听诊器、碘酒、紫药水等,出现在田头、场头、病人家中,受到农民的欢迎。

  当时,演出舞台是清一色的样板戏。扮演《红灯记》中的“小铁梅”,成为孩子们最骄傲的一件事。于是,在晓庄的镜头下,出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铁梅”。

1972年,南通小红花广场唱《红灯记

1974年,南通小红花演出前

1972年,南通机关幼儿园“小铁梅

1976年,南通小红花演出京剧样板戏《杜鹃山

   1982年:无锡阳山田间打猪草的小女孩

  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开始活络起来,家家分得了自留地,搞起了副业。这年春天,晓庄去无锡阳山采风,正当她专注地对着争艳的桃花按着快门时,一个“小不点”进入了她的视线。这个才三四岁的小姑娘,已被妈妈要求拎着竹篮出来打猪草了。“小姑娘的眼神有些迷惘和委屈,站在草丛中,不知所措。”晓庄飞快地摁下了快门。

田间另一个放羊女孩也吸引了晓庄的注意,她看上去只有七八岁,已经开始像大人一样帮家里干活了。

   欢迎照片上的主人公前来“认领”,如有相关线索,欢迎与新华日报联系。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8551708869

   欢迎关注交汇点新闻“江苏有戏”栏目,本栏目同步推出“晓庄寻人”专栏,及时更新相关寻人线索。

   郑重声明

   本文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转载,违者须承担法律责任。

编辑: 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