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全国铁检50余名检察官上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0.07.2017  17:24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向全体党员掀起了从严治党和两学一做的教育,为使铁路检察机关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中,永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为我国国民经济大动脉畅通无阻的铁路运输企业服好务、履好职的坚定信念。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检察官协会铁路检察官分会主办的“铁路检察机关领导干部素能培训班”,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首次开班授课。

  来自全国十八个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和部分基层铁路运输检察院的检察长、领导班子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以及检委会委员等共50余人参加培训。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对本次培训很重视,省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勇玲和南昌铁路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罗庆华专程莅临开班仪式并致辞祝贺。铁路检察官分会副会长曹康受高检院铁检厅领导委托,也代表铁检厅和铁检分会作简短致辞,对搞好这次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开班仪式由学院院长潜艇主持。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开班仪式结束后,全体参训学员着装整齐,在“人民检察第一门”前举行了庄严的“检察官宣誓”仪式。随后在一周的培训学习时间里,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疏导与调适”,“理想信念的培养塑造”,“提升能力素质的途径方法”,“媒体沟通艺术”以及检察业务等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与现场教学活动。培训结业时,普遍认为学习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来到井冈山学习,不虚此行。

  由于笔者也是这期培训班学员中的一员,和其他学员的心情一样,通过上井冈山的集中培训,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教学计划,顺利结业返回工作岗位,而且关键是获得了以下重大收获:

   一、身临其境,感触到了传承井冈红色基因的浓郁氛围。

  当下,在党中央、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号召和正确引导下,已全面形成传承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红色热。来自全国各地党、团、工会组织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军队官兵、人民团体,乃至政法战线组织的检察官、法官、人民警官等党、团员和骨干,一批批井然有序的前来井冈山革命大熔炉实地考察、学习和体验生活。其活动氛围也都能及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凝聚了正能量传递的强大阵容。充分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薪火相传,喷发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特别是由团中央开展的“井冈情、中国梦”等专项行动以来,在团中央学校部和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共同组织下,各大高校在暑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精心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的夏令营,前来井冈山学习,络绎不绝,声势提劲,影响大、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

   二、培训模式,体现出了是滋养检察官心灵的精神家园

  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和谐苑),是这次承办我们这个培训班的主体,该院以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资源为依托,并以珍藏和陈列着的人民检察制度自1931年在江西瑞金诞生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物为背景,在“人民检察第一门”,向我们这期培训班的全体学员预示了人民检察制度、人民检察事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并以革命传统教育、人民检察史教育为特色,全程培训方案,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互动教学等形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使我们感受到接受此次培训,是在过去参加的诸多培训中,触动最深的一次。

   三、访谈教学,成了我们学习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生动课堂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课程,是我们周一报到后,在周二上午开班学习的第一课,由井冈山博物馆知名的张丽老师主持(邀请革命后代进行访谈)。首先,张老师以“追忆”的方式,简短介绍了在毛泽东未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之前,当时井冈山的基本格局形式,是由山下的袁文才和山上的王佐两位英雄结盟统帅的绿林好汉占山把守(其中袁文才由于受共产党的早期影响,已入党,并经改造领导的是一支当地的农民武装力量)。随及请出了王佐的重孙王华文,以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当年曾祖父王佐义无反顾的参加红军后,在井冈山茨坪大井村,按照当地客家人习俗的迎接仪式,隆重欢迎毛主席上井冈山驻扎到大本营领导闹革命的感人故事;其次,张老师以“传承”的互动形式,讲述井冈山老红军战士江治华革命烈士对其后代的影响力时,只听教室外面有一位女士唱着江治华革命烈士生前写的那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歌曲轻轻的来到了讲台中央,自我介绍说:我是江治华的孙女江满凤。爷爷生前是井冈山红军中的一位文艺兵,喜欢写革命歌曲,他牺牲时,也不知当时葬在了何处?至今没有墓碑。爷爷江治华生前只留给了一本歌曲,成了今天传承的无价之宝。她向我们表示要用歌声一辈子都做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传播者;其三,张老师以“缅怀”的主体,将一份魂归井冈山的遗书(曾志过世后,她的女儿在一只旧牛皮纸信袋上,看到妈妈写有这样一行字:“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打开信封是曾志的一份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花;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颗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的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和87个信封(在抽屉放着87个信封,里边装着她自己除了生活必须之外剩下的工资。上面有一张纸条写道:“把这些钱交给中组部,请组织转赠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些钱是干净的。”)的故事。用“忠诚”与“奉献”的事实,向我们讲述了革命前辈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的革命一生,这是一个老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正气浩然的革命风骨!这是洗尽铅华、天地无私的人间大爱!并请出了她的孙子石金龙,以亲身感受,分享其奶奶曾志的高尚品德。

  由于张老师给我们所上的这堂红色教育课程,情真意切的讲解与访谈、幻灯片等互动模式教学,融为一体,在听课学员中,反响强烈,有的感动至深,有的泪流满面,是一次活生生的心灵洗礼,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王佐、江治华、曾志三位红军老前辈、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中的王华文积极传播、传承王佐等前辈、先烈的井冈山精神的不亦乐乎的精气神;江满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慰藉红军的英灵,来自于她从事一名清洁工(保洁员)的那份自信与自豪;石金龙至今还是农村户口,从不怨恨奶奶曾志,生前没有帮助转吃商品粮户口和安排工作的那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