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5万亿元怎么来 请听我省20多位企业家建言

14.11.2014  13:08

  新华报业网讯  10年内,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如何从不足1万亿元增长到5万亿元?昨日,参加江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企业家座谈会的20多位企业家,纷纷建言盘活存量、引进灵活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共同做大体育产业。

  引进民企,盘活存量体育资源

  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江苏金大地集团董事长朱克平和南京三宝科技集团董事长沙敏认为,我省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并不少,但无法满足需求,主要是场馆设施使用效率低。目前的体育场馆设施多由政府投建,经营管理没有采用市场化方式。

  三胞集团总监丁宏认为,盘活存量体育资源,就要向社会开放、向民企开放,引进竞争机制,可以由民营企业单独经营或合作经营,采取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率。朱克平说,民营企业并非对体育产业不感兴趣,相反,民营企业的市场嗅觉是最灵敏的,只要政策允许,体育场馆设施都会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基金众筹,扶持企业突破瓶颈

  江苏同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广川则倒起了“苦水”。同曦投资篮球8年,投入超过2亿元,但收益却很少,他呼吁政府加大对民营体育产业公司的扶持力度,也希望更多国企能投身其中。同曦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几年,我省建立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今年规模已达8000万元,但光靠政府并不能解决困境。丁宏就说,还可再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或投资基金。沙敏则建议我省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再通过社会融资,建立平台,帮助正处于发展瓶颈的企业渡过难关。

  取消商业赛事的审批,让企业看到了商机,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所需的巨额资金,则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不过,大贺传媒集团董事长贺超兵提出了众筹的思路。他说,如果把买门票变为众筹,由球迷、公众来共同投资这场赛事,效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竞技体育,也可交给企业办

  不少人认为,竞技体育不能生产经济效益,但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思路让人眼睛一亮。曾经风光的江苏男篮目前正陷入困境,重要原因就是人才断档。同曦俱乐部董事长吕平认为,同曦正筹办篮球学校,如果政策允许,俱乐部可在省内组织青少年联赛、企业联赛等,借此发现、选拔人才,到全运会时也可以向省队输送人才。

  徐州市健美丽人先生健身俱乐部总经理姚志洪则提出了民企办竞技体育的可能。他说,许多健身俱乐部都有专业体能教练,他们不仅可以为普通市民健身提供指导服务,同样也具备为职业运动员服务的能力。南理工王宗平教授认为,竞技体育没必要由政府包办,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交给社会、企业去办,不仅能减轻政府负担,也将创造巨大的效益。本报记者林华维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