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银行客服发送积分兑换信息 多人受骗

26.06.2015  19:08

  6月20日至23日短短4天时间内,姑苏公安分局共接到市民关于有人冒充银行,以积分兑换为由实施电信诈骗的警情达25起。其中1起,受害者被骗金额过万元,涉案金额共计约12万余元。骗子是用何种方式在短时间骗倒这么多人?市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一条短信骗走3万3千元

  6月21日,市民田先生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发信人自称是某银行客服,使用的号码也是银行客服的短号。短信称,田先生在该行办的信用卡积分已满,可参与银行的网上积分兑换活动,并在短信里附上了参与活动的银行网址链接。田先生见发信人的号码是客服的短号,不疑有他就直接点击了链接,通过手机进入到积分兑换页面。这个所谓的兑换网页上要求填写本人的银行卡卡号、密码,并输入手机验证码。他都如实地填写了,原以为这样就完成了积分兑换。谁知次日下午,他的手机收到来自银行的短信,告知他信用卡成功消费33665元。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消费的田先生这才发现自己受骗上当了,立刻向警方报了案。

  伪装官方客服盗取个人信息

  明明是官方客服发来的短信,为什么摇身一变成了电信诈骗呢?办案民警向记者揭示了其中窍门。首先,犯罪分子会通过伪基站伪造银行官方客服的电话号码并随机发送短信,因此,市民收到的短信从发信号码上来看和真的客服并无差别。接着,犯罪分子以积分兑换等为诱饵,诱骗市民点击短信内的网址链接并按照提示操作。这些伪造的兑换网页中往往夹带着木马病毒,网页内容涉及市民的卡号、密码等私密个人信息。市民一旦通过手机打开网址,手机就会立刻被不法分子发送的木马病毒侵入。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市民所填写的所有个人信息会被不法分子盗取。最后,不法分子利用窃得的信息,立即将市民卡中的现金转走。

  警方:谨慎填写网页信息,保护好个人隐私

  姑苏警方提醒市民,收到中奖、积分兑换、领取奖品等信息时,一定要谨慎对待,核实真伪之前切勿盲目应答。市民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时,不论是熟人或是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都不要轻易点击。第二,收到积分兑换、中奖等信息后,一定要向相关单位进行核实,以此甄别消息真伪。第三,如果手机出现不明原因的关机、蓝屏、屏闪等现象要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病毒查杀和检修,平时安装一些查杀病毒的软件,防微杜渐。最后,市民要保护好个人信息,轻易不在第三方程序上输入银行卡号、账户密码、个人身份证号等信息,不向陌生人发送手机验证信息等。

  -相关链接

  警惕电信诈骗新马甲

  170开头电话多留个心

  近日,网上盛传全国多地出现大量“170”开头号码的电信诈骗案件,较多的地区半个月内就发生64起案件。记者从姑苏公安分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局接到170号段电信诈骗的警情共6起。诈骗形式多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提高信用额度、中奖、津贴补贴等为诱饵,骗取市民的个人信息进而骗取钱财。

  经过调查记者了解到,170号段是工信部在核发虚拟运营商牌照后,审批通过的虚拟运营商专属号段。由于170号段是由虚拟运营商提供服务,在实名购买和监管方面都有待改进,以至于其成为了不少诈骗分子的新宠。第一,170号段的号码大部分是由网络虚拟电商进行销售,存在一人可购置多卡的现象,并且资费也较为便宜。第二,实名登记不够严格,给公安机关侦查带来了麻烦。记者在网上尝试购买170号段号码,一些大型正规的电商平台均在购买时要求填写身份证号并验证。但也有一些网站中存在批发销售170号段号码的情况,这类卖家一般不要求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每个号码的仅需20至30元就可买到。

  真假两条银行短信几乎分不清

  本报讯(记者 王森霈)昨晚,网友“丝路花雨”向本报记者反映,他接连收到两条工商银行的信息提醒,后来查证发现,一条是假的,一条是真的,险些上了骗子的当。

  他提供的短消息显示,一条短消息是“95588”发来的,通知由于银行系统升级,他的工行卡需要重新实名激活,并提供了一个链接,短消息的最后提醒,次日银行卡失效。我随后与工行联“系了一下,发现竟然是骗子冒充的。”他告诉记者,当时幸亏自己没有点击短消息链接,不然可能就被骗了。之后,比较了真正的银行短消息,他发现,骗子的来电号码显示很具有欺骗性,就是用改号软件将显示号码变更为银行客服号,言语内容几乎都克隆银行短消息,唯一不同的是链接的网址是假的。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