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装权威机构号码发送的“钓鱼”短信

17.08.2015  20:19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网络购物、银行转账、在线支付等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金融机构也适时推出方便银行卡用户的新举措。然而,在这些便捷的背后,广大群众和金融机构的“钱袋子”也存在着遭受不法侵害的风险。 近年来,不法分子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其中常用的方式就是伪装为通信服务商等权威机构的号码,将带有木马病毒的网络链接伪装成短信、微信、客户端等形式群发。一旦有人点击了链接,智能手机就会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并在手机后台安装,之后就能方便地窃取受害者智能手机中的银行账号及密码,或者截取银行通知短信。不少受害人正是看到类似“10086”等权威号码发来的短信,放松了戒备,掉入圈套。 为此,警方提醒:收到有网络链接的短信、微信等信息,不要轻易点击链接;平时尽量不要链接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网络;对可疑软件以及未经确认的客户端软件,不点击、不下载;智能手机和网银用户要对手机定期杀毒,各种银行、支付宝转账要通过官方网站下载的APP软件进行网银操作,不要轻易向他人泄露银行账号、密码、身份证号和交易验证码等相关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重装系统,清除病毒。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银行卡,最好都不要外借。一旦借出后,要尽快修改账号密码及与账号相关联的各类密码。如果发现银行卡资金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报警,并与银行方面联系尽快挂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