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发展之路

17.02.2015  12:54

              面对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及大数据营销模式的冲击,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媒体如何谋生存、求发展?新媒体又该如何借时势创辉煌?近日,在新浪网主办的以“传承·突破·新生”为主题的2014新浪全媒体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对全媒体格局进行了探讨剖析。

  传播优质内容

  传统媒体坚守的价值观

  新浪高级副总裁魏江雷表示,站在起承转合的十字路口,传统媒体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中,但传播和分享优质的内容,依旧是传统媒体所坚守的价值观。既要尊重受众已有的阅读习惯,也要不断探寻满足年轻读者碎片化阅读和社交化参与的特点。

  新浪网携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的《2014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在新闻生产模式方面,传播正在由线状向环状转变。同时,在媒体微博中,日均影响力500及以上的达到397个,其中,报纸78个、电视57个、网站54个、杂志47个、广播9个。

  在传播渠道不断变化的同时,新闻的生产方式、媒体人的思维方式也都在发生着变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未来的媒体要具备“四化”:其一,动态化。碎片的信息必然需要碎片的传播、碎片的思维,其生产过程也应是碎片化的;其二,多态化。今后的媒体一定会是一系列微媒和微号的组合,再加上传统的纸媒及广播电视;其三,数据化。大数据的思维恰恰是很多传统媒体目前最缺乏的,媒体更深入地结合大数据是很必要的;其四,生态化。不论大小,媒体都要构建一个更加和谐、连接度更高的生态。

  微媒微号

  未来媒体生态基本因子

  对于新媒体,《2014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认为,微博步入常态,微信泡沫减少,网络治理规模化,将是社交媒体的理想进化形态。未来的平台发展,更要习惯以影响力为主导,集群化发展。对此,沈阳认为,在媒体思维上也应该不断求变。沈阳强调,未来媒体生态的最基本因子是微媒和微号。现在很多媒体机构通过内在的组合方式组合这些微媒和微号,这是不够的。因为在媒体之外还有很多自媒体,还有很多达人,媒体需要寻找到一种模式把他们更好地组合起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在谈到媒体行业新格局时表示,从2010年到2014年,使用手机看新闻的比例已由57.1%剧增至98.2%,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媒介生活的形态趋势。伴随媒介的多元化,媒介注意力也随之分散,“垃圾时间”被瓦解,移动媒介的“黄金时段”也被重新定义。而对于纸媒尤其是报纸,更多地谈论如何使优质的内容跟新媒体结合是十分关键的。

  魏江雷认为,在传承优质媒体理念的同时,应该更在意突破、创新和变现。想要开启2015新的旅程,不仅需要战略得当,打法精准,更需要周密的计划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跨平台、跨领域、跨媒介等跨界的基础之上,要跨越一切可以跨越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