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也应有“大国工匠”

11.11.2015  11:52

  零点快评

  媒体昨日报道,“中国制造”需要重塑“人力基因”,人社部与财政部在12个省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

  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却造不好马桶盖、圆珠笔,这是中国制造的尴尬。这既证明中国制造有高精尖,也反映出传统产业的落后。技术问题背后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有“大国工匠”,但大多在重点领域、特殊行业,在传统产业则如凤毛麟角。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制造”变“智造”,亟须大批“蓝领精英”。

  重塑“人力基因”是系统工程,企业大有用武之地。首先是要纠正不利于技术工人培养的用人观念、用人方式。这些年,很多企业在用人问题上急功近利,只愿“急聘”而疏于培养。为招聘急需的技工,企业开出“天价”,但也未必如愿以偿。优秀技工总量匮缺,即使“挖墙脚”,也是补了西墙坍了东墙。“”字当头终非长久之计——倘若谁都“只挖不养”,终将水枯泽涸,纵然“挖来挖去”,又有什么可挖?德国是制造业强国,许多著名公司之所以成为“长青树”,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企业培养技工,要多些耐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鼓励技工“十年磨一剑”,切忌看成果只求短平快,潜心钻研的被边缘化、受冷遇。有了一个“耐得寂寞”的环境,优秀技工才能厚积薄发。奚旭初

  来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