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船“开篙”、蒸食榆钱…江苏各地再现清明节俗
5日,兴化举行茅山会船盛会,300多条船、数千名会船选手云集茅山西大河。 徐劲柏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会船“开篙”、蒸食榆钱、放风筝、做青团……清明小长假首日,全省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再现清明节俗。
万篙争流倾倒万人
5日上午9点多,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兴化市戴南镇刁家村中心河上,4000多名来自戴南等地的农民,有男有女,扎着各色头巾,用竹篙和木桨将150条船推向前方,赢得两岸近万观众阵阵欢呼。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兴化茅山镇。尽管天空不时飘起细雨,但来自陈堡、边城、周庄等十多个乡镇的300多条船,5日一大早汇聚茅山西大河,拉开茅山会船的序幕。伴随着“开篙”锣声响起,在锣鼓声、呐喊声的助威下,一条条会船犹如蛟龙出海直冲向前。竹篙在船员手中有节奏地舞动,船在河面上快速前行。特地从上海赶来的游客刘时文感慨地说,虽然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会船的场景,但到现场看,感觉真的不一样。在他看来,茅山会船的民俗传承几百年,能原汁原味呈现在游客面前,非常了不起。
溱潼与兴化相隔15公里,文化同源。清明节当天,十里溱湖,千舟齐发,万篙争流。溱潼会船已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与往年相比,今年溱潼会船节更突出乡土风情主题。无论贡船、龙船、篙船和划船的设计,还是会船的表演、比赛的组织,乃至滚莲湘、踩高跷等演出安排,都力求体现水乡特色、展示民俗文化。
蒸食蒸出“春的滋味”
清明时节,徐州人有吃蒸菜的习俗。用新鲜的野菜、洋槐花等制作蒸食,让人吃出春日的清新滋味。5日,家住金奎小区的“老徐州”闫洪茹就做了一道时令美食——蒸榆钱。
“这些食材都是这个季节最常见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要吃原味,我们家基本上每年都会做。”说起做蒸菜,闫洪茹很有心得。她告诉记者,先把食材洗净,晾控片刻,保持湿润,然后放入少许色拉油。如果想让口感更滑嫩,可以打一枚鸡蛋和面粉一同搅拌。把各种材料拌匀,放入蒸锅,只用10分钟左右就能出锅。加入盐和香油,还可根据各人口味拌上蒜泥和辣椒油,吃起来清香爽口。
在徐州市奎园农贸市场,有的摊贩摆出七八个蒸菜品种供市民选购。摊主告诉记者,最近几天生意不错,一天能卖出二三十斤,主要是上年纪的人买,“大家还是好这一口”。
着汉服学古礼拜孔子
“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南京市金陵图书馆5日举行“气清景明,厚德以礼”清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萌娃们身着汉服,体验传统清明节文化。
活动以“古礼”复原中国传统祭祀礼,通过卜日、设位、参神、降神、进馔、受胙、辞神、馂仪等一系列祭祀仪程,重现对先人的礼敬与感恩,整个过程庄重、典雅。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还体验手做青团,玩起蹴鞠、木射等古代体育项目。
泰州市“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传统文化”活动,5日在海陵区举行。上午9点半,几十名儿童和家长来到现场。祭祀仪式分为宣读《弟子规》,鞠躬祭拜,朱砂开智,诵读《祭文》,敬献鲜花等环节,还表演《跪羊图》和汉服传统舞蹈等节目。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过得别有一番滋味。江苏大学电气学院的大学生,跟来自俄罗斯、波兰、印度等国的留学生一起做青团、写书法,体验清明习俗。
活动现场,外国留学生们向食堂师傅学习包青团。和面、揉面、包青团……虽然看上去手法有些笨拙,但他们每包好一个,都兴高采烈地向记者一个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