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倍:冠军仍不够,优秀要翻倍

04.08.2016  11:07


      南京市优倍电气有限公司是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江苏省百家优秀企业”之一。8月1日下午,当记者来到该企业采访时,公司董事长董健正在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提拔两名副总、10多名中层干部。“事业兴旺,我们5月刚刚成立了一个从事智能制造业务的新公司,销售翻倍,业绩喜人。

  15年前,离开南钢盛达自动化仪表厂厂长岗位创业的董健,锁定了当时国内技术层面较低的安全仪表领域,一步步做到国内龙头之一的位置;15年后,他再次选择跨入新领域,新公司成立才两月,凭借技术实力,已中标4个智能制造项目,拿下1000多万元订单。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共性问题。比如,企业到底首先该选择做大还是做强?是该专注主业还是该多元发展?是更多依赖领军人物还是打造团队的合力?如今已是工业自动化国标委委员、南京大学控制工程领域硕士生导师、南京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的董健,对此有着怎样的理解?

  做大VS做强:“我的选择是做小领域中的冠军

  6月25日晚,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成功。而此次长征七号发射系统的低温燃料加注测控系统,全部使用了优倍电气生产的隔离器产品。

  隔离器,是一种使用在各种传感器、控制系统之间能够起到防爆、防雷击浪涌、抗干扰作用的安全仪表。优倍电气生产的此类工业自动化仪表广泛使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轨道交通、航海、航空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上的安全仪表也是优倍的产品!

  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一行?董健透露,自己原本在南钢集团就负责仪器仪表技术工作。“那时候国内产品技术上不去,大部分仪表都是被国外产品所垄断,当时我就下定决心,用5-10年做出至少达到国外技术水平的产品。

  董健坦言,在选择“做大”还是“做强”的战略目标时,他首先选择的是“做强”。“我选择在小领域中做冠军。仪表产业全国总共2.8亿元的总产值中,我们做了8000万元。这个行业规模并不大,但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贡献及意义都很大,如果全靠国外进口,就有战略隐患。

  “仪表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精度非常重要。以前国内有不少企业生产仪表,但技术及生产等各方面都不如国外。”在董健看来,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制造业也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这1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相关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以优倍为代表的国产安全仪表已取代了大多数的国外产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军工以及电力、冶金、建材等领域,剩下的外国产品,价格也下跌至以前的三分之一。“我们已经向国外出口,去年在东南亚、美国等都有销售,计划未来沿‘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专注VS多元:“满足三个必备条件才能多元

  通过远程视频,记者眼前出现了两个车间的即时画面——

  一条生产线上基本看不见人,只见机器上亮点闪烁,生产线正常运转;而在另一条生产线上,两旁坐满了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忙碌地进行焊接、组装……

  “前面看见的是我们的智能车间,后面是我们今年底即将拆除的老生产线。”优倍电气质量部部长田永富介绍说,老车间以前有60多人,而依靠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建设的新的智能车间只需要10余名员工,只负责监控和发货,车间实现了高速自动化生产,质量、成本、能效均得到极大提升,产品的一次性合格率从96%提升到99.7%,“每年人工费用就减少数百万元”。

  从2011年起,优倍电气开始探路智能制造,建起数字化车间,同时也积极参与国标建设,工信部《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的部分标准就是由董健负责起草的。在这个过程中,董健敏锐地发现了新商机。“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倡导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试一试新领域?”经过一年的筹建,今年5月12日,专为其它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自动化、信息化一体解决方案的南京优倍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第一个客户就是老同行,安徽天康——天长市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此后,身为日资企业的三国(余姚)精密机电有限公司也选择了与优倍合作;江苏一家大型企业则与优倍签下了总额过千万元的合同……“我们7月份产值与上月相比已翻倍,而其中有一半是来自于新公司。我们预期到明年公司净利润将翻2-3倍。

  专注一行15年,为何突然进入新领域?如何看待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董健表示,全技术型的中小型企业,如果想做多元化发展,必须满足3个必备条件:第一,必须在领域内达到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强大到不用怕原产业会因竞争而丢单或者产业下滑;第二,要有足够的储备资本,即使投资新产业失败了,剩余的资金也不影响原产业的发展;第三,新投产业的技术和业务尽量和你原有产业相关联。这样投资的风险最小。

  领队VS团队:“有预判力的领队+有活力的团队”

  在不少民营企业家身上,都有深深的“老板”烙印。对此,董健并不否认,“我们公司以前连副总都没有,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也是我一肩挑,而随着公司产业的不断扩大,我们正在建设有梯次、有担当的领导体系。

  事实上,在优倍电气很多员工看来,一个富有前瞻性思维、具有预判能力的领队,对于企业而言,确实至关重要。2002年,当董健一脚迈进安全仪表行业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不起眼的小领域;2013年,当董健提出进军智能制造领域的设想时,同样遭到不少人的怀疑,但他坚持人才储备、科研探索,当2015年国家战略出炉,智能制造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优倍立刻乘势而上,迅速获得市场。

  但董健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光靠“一个人的战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创业团队始终保持活力、和谐及人才更新,是管理者必须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对骨干员工以及招聘的核心人才,公司都会重视和培养,这也成为企业稳定核心团队的利器。“我们必须保持基层团队的执行力,中层干部的向心力,高层领导的决策力。”董健说。

  最近,优倍又在江宁区新征了30亩地,他们计划将这个新工厂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型的智能工厂,还要建立一流的智能制造软件研发中心和系统集成及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同时对外提供智能工厂方案和建设服务。

  期待优倍优秀再“翻倍”!